分享

贯休《十六罗汉图》最全版高清图赏

 荣纳堂 2022-06-20 发布于天津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罗汉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门特殊的图像艺术,在中国画史上的分科,属于道释人物画中的佛教画。在中国,罗汉信仰普遍,在民间罗汉往往被认为是神通广大、古道热肠的代表。

此套罗汉图轴传为五代贯休所绘,现存十五幅。

贯休塑像(来源于网络)

贯休(832~912),唐代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7岁时投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宁三年(896),依荆南节度使成汭。天复三年(903),成汭战殁。贯休滞留荆州,历附高季昌。后入浙,居杭州灵隐寺。钱镠称吴越王时,往投贺诗,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钱镠有称帝野心,要他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才肯接见。贯休答道:“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即日裹衣钵拂袖而去。至蜀,受到王建的礼遇。前蜀建国,赐号“禅月大师”。有《禅月集》25卷,补遗1卷。《全唐诗》辑录其诗为12卷。

贯休擅长画佛教人物,尤以画罗汉著称。他十分重视罗汉精神面貌的刻画,线描勾勒技法已然达到了传神写照的高度。他所绘罗汉,悉皆梵相,形貌奇特,“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巨颡(音sang,额)枯项,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他以高古游丝笔法描作罗汉衣纹,圆劲少顿挫,富含秀劲古逸之气韵。画中山石多勾斫,晕染适度。见者问何以这般画罗汉?他答:“休自梦中所睹耳。”又说:“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应真貌方成之。”故世人谓之“应梦罗汉”。当时的蜀中诗人、翰林学士欧阳炯曾奉命作《禅月大师应梦罗汉歌》,高度评价贯休的艺术成就,中有“唐朝历历多名士,萧子云兼吴道子,若将书画比休公,只恐当时浪生死”的句子,虽不免过誉,却也写出了贯休艺术造诣的非同凡响。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Pindolabharadvaja)
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细节


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
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


《迦诺迦伐磋尊者》细节


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Kanaka-bharadvaja)
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神洲

《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细节
第四尊者苏频陀(Suvinda)
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

《苏频陀尊者》细节


第五尊者诺距罗(Nakula)
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

《诺距罗尊者》细节


第六尊者跋陀罗(Bhadra)
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

《跋陀罗尊者》细节


第七尊者迦理迦(Karika)

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迦哩迦尊者》细节

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
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拏洲

《伐闍羅弗多羅尊者》细节

第九尊者戍博迦(Svaka)
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戍博迦尊者》细节


第十尊者半托迦(Panthaka)
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半託迦尊者》细节


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Nagaena)
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半度波山


《那伽犀那尊者》细节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lngata)
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


《因掲陀尊者》细节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Vanav-asin)
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伐那婆斯尊者》细节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Ajita)
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

《阿氏多尊者》细节


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
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

《注荼半吒迦尊者》细节

十六罗汉为禅宗寺院主要之造像,呈清高脱俗,优闲自在姿态。十六罗汉之画像,尤以五代贯休之十六罗汉图与北宋之十六罗汉图(今藏于日本清凉寺)均为脍炙人口之作。此外,盛传于世间之十八罗汉图,即于十六罗汉加绘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加绘降龙、伏虎二尊者。

据经典记载,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唐代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奉,开始出现在文学、画作、雕刻等领域。约于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演变为十八罗汉。

按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即汉语的《法住记》),十六罗汉的资料如下: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

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宾度罗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跋啰惰阇是名。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权倾一国,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有一日,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御林军认得是跋啰惰阇,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他说回来是想导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随他出家做和尚。

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

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

迦诺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高庆。例如诚如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

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

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

迦诺迦伐厘情阇尊者,是个很容易冲动的人,佛陀特地为他讲了长生童子的故事,使他不再和其它的人争吵,成为一位慈悲平等托钵化缘的行者。藉托钵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众生。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

第四尊者:苏频陀

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

苏频陀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世人称其为“托塔罗汉”。


第五尊者:诺距罗

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

诺距罗可译作大力士,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後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所以他又称“静坐罗汉”。

第六尊者:跋陀罗

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

其父名饶桑,是净饭王的车夫,一直希望有个孩子,后来求释迦牟尼佛,若得子,就送给佛陀当侍者,后果不其然有了孩子。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后将他送去寺门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第七尊者:迦理迦

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因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

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

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拏洲

他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据说,由于他往生从不杀生,广绩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故又称他为“金刚子”,深受人们的赞美,尊敬。他能言善辩,博学强记,通晓经书,能畅说妙法 ; 但他难得说法,往往终日不语。他的师兄弟阿难诧异地问他:“尊者,你为何不开一次方便之门,畅说妙法呢 ?”尊者答到:“话说多了,不一定受人欢迎;尽管你句句值千金,却往往会令人反感。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汉”。

第九尊者:戍博迦

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来长安的善无畏尊者;他是中天竺国王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他的弟因而作乱,他立即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打开胸膛,弟弟见他心中果然只有一佛,遂不作乱。成道后世人称他为“开心罗汉”。


第十尊者:半托迦

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半托迦尊者相传是药叉神半遮罗之子。据《可哩底母经》说:古印度王舍城内一山边有药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罗国又有一药叉神名叫半遮罗,婆多与半遮罗的妻子同时怀孕,於是指腹为婚。婆多生女,半遮罗生子,半遮罗生子就是半托迦出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儿成道。他被称为“探手罗汉”,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将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单盘膝法,打坐完毕即将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

第十一尊者:罗怙罗

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飏瞿洲
罗怙罗多是印度一种星宿的名字。古印度认为日食月宜是由一颗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这位罗汉是在月食之时出世,故取名罗怙罗多,即以该蔽日月之星命名。

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

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半度波山

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名闻印度。所谓“耳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一,耳根是由於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所谓六根清净,耳根清净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因为那迦犀论耳根清净最为到家,故佛教造像常将他的形象塑画为挖耳状,,以示耳根清净。故世人称其为“挖耳罗汉”。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

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

因揭陀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相传他在中国显灵。于公元九0七年五代梁朝时他在奉化出现,负一袋抄化。后来在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他便失踪了。因他随身总带一装蛇的布袋,故世人称他为“布袋罗汉”。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

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伐那婆斯梵文为雨的意思。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后院的芭蕉树叶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他的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他出家后修成罗汉果,又相传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罗汉”。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

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

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这位罗汉的特征,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毛发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转世为人。他出世後,有人对他的父亲说道:“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於修成罗汉果。世人称其为“长眉罗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