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之一。 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关于宣纸生产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宋末曹大三因避战乱,迁至泾县小岭,以制宣纸为业,世代相传。曹氏一族历来是宣纸生产技艺的主要传承者,直到近代才有外姓人介入,传至今天已有30余代。2002年安徽宣城泾县被国家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 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纸的原材料有且只有青檀树皮和稻草,杨腾桃汁作为分张剂必不可少。 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按原料配比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规格按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七尺金榜、尺八屏、八尺、丈二、丈六等等。按纸面纹理分有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宣纸制品有素白册页、印谱、信笺和仿古对联等等。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宣纸上泼墨挥毫。在宣纸上书画,既能以水导墨,又能以水抗墨,使书画作品具有水墨淋漓的效果。用宣纸作书绘画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 宣纸生产一度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以后,宣纸生产得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宣纸生产加速发展。宣纸生产企业也成为全国文房四宝行业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因为宣纸制作要经过100多道工序,还要加上当地山水、原料才能形成真正的宣纸,工艺复杂,所以宣纸生产企业一直在不断探索宣纸的批量生产的新工艺。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招收专门学生,聘请造纸专家和生产艺人亲自授课,培养宣纸技艺传人,让宣纸制作技艺代代相传。2005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泾县的邢春荣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