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引申義52 : 衡情酌理

 爱雅阁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衡     héng    




衡,金文图片,两旁的图片,其实是一个“行”字,表示“十字路口”。中间是一个正面的人图片,他眉头紧锁、嘴巴紧闭
图片,非常着急,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路口中间,不知道应该走向哪条路比较好,正在思索、考量、比较,因此,衡本义即是“衡量”。

篆体图片
小篆图片,“人的头部”变成了一个“角”图片
隶书图片
楷书图片
  

衡,本义是“比较、衡量”。
清顾炎武《郡县论七》:“今则一切归於其县,量其冲僻,衡其繁简,使一县之用,常宽然有余。”

春秋中晚期,楚国发明了一种测量小物件重量的工具——木衡。

                       图片

                                      木衡

如图所示,在一根木棍的两头绑上托盘,中间系上一根小绳子,一边托盘放需要测量的小物件,另外一边放有固定重量的砝码——铜环权。
测量重量需要非常仔细的比较两边托盘的高低,测量者通过放置适当的
铜环使得两边重量保持一致,标准就是使得木棍达到水平,由于要作出“仔细的比较”,因此称呼这种工具叫“衡”,即秤子。(《国语·周语下》:“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韦昭注:“衡,称上衡.衡有斤两之数。”

从秤子引申为“给物件称重”

孟子·惠王上》: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

给物件称重的标准是“添加铜环权,使得两边重量一致,达到'木杆平衡’”,因此引申为“标准”。
《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当木衡处于水平状态,才表示“两边的重量相等”。使木杆子“保持水平状态”,因此引申为“平衡”。
礼记·曲礼下》:大夫衡视。  

使秤杆保持水平的状态,即是让它“保持横着”。所以,“衡”引申为“横着”
《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

衡门:横木为门,简陋的门。

引申为“打横贯穿”。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造筑此堨,更开沟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坚也。”


引申为“打横拿着”。
《国语·晋语三》:“穆公衡雕戈出见使者。”
 

而从“打横的木杆”这个意思又引伸出一些特殊的打横使用的木棍。
1、引申为“绑在牛的对角上防止顶伤人的横木——福衡”。
《诗·鲁颂·閟宫》:“秋而载尝,夏而楅衡。”

2、引申为“
车辕前端的横木——衡轭
汉焦赣《易林·归妹之益》:“三骊负衡,南取芷香,秋兰芬馥,盈满神匮。”


3、引申为“架在屋梁或者门窗上面的横木——桁条或檩子”。
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红皱晒檐瓦,黄团系门衡。”

4、引申为“楼殿边上起阻碍作用的横木——栏杆”。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
裴駰集解引如淳曰:“衡,楼殿边栏楯也。”

由于人的眉毛和木衡的外形相似,也是打横的。因此引申为“眉毛”。
《周礼·考工记·梓人》:“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
孔颖达疏:“先郑云:'衡谓麋衡也’者,麋,即眉也。”

由于发簪是打横插在头发上,因此引申为“发簪”。
《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

铜环权都有一定重量,重量引申“重力”,再引申为“力量”,因此“衡”引申为“权力”,再引申为“权力的中枢”。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至於桓灵,奄竖执衡,朝无死难之臣,外无同忧之国,君孤立於上,臣弄权於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