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杂吟》是龙潭奇人许雩山所作的一组绝句,一共三首,题目上标明“龙潭”二字,既说明作此诗时作者身在何处,又提示三首诗内容重点,即都与“龙潭”相关。“杂吟”有随遇随吟、不拘一格之意,也是一种诗歌体例,诸如“杂诗”“杂感”之类。 有道是“文如其人”,先知其人,才能言其诗。据《通志》和黄华许方氏家谱载,许雩山生于1598年,卒于1642年,属于英年早逝。文章憎命,君子固穷,是封建社会不少文人才子难以逃脱的魔咒。“英敏奇特,冠冕一时”的许雩山,生活在晚明那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时代,一方面倭寇在东南沿海不断侵犯边境,而关外的满清族又早已对关内虎视眈眈;另一方面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影响大半个中国,加之沿江一带不法之徒趁机作乱,百姓无以聊生。而许雩山家从祖父开始,三代都是穷书生:祖父豹峰公虽然是个秀才,但最终困于科场;父亲渭盤公,性情耿介,拒绝功名;至于许雩山自己,身为长兄,下有七个弟弟,家口日繁而家业日益凋敝。许雩山自己又是很早就在流离丧乱中失去了妻子王氏,无儿无女,孑然一身,零丁孤苦,被迫四处漂泊。根据后人为其收集到的几十首诗歌所反映的内容看,漂泊的足迹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贵池、青阳、南京一带。但无论身世如何不幸,对于许雩山来说,也许唯一能排解内心痛苦的还是吟诗作赋或者泼墨狂草吧。《龙潭杂吟》等诗歌,就是在这种情景下写成的。这里选《龙潭杂吟》中的第一首来浅析一下:“归来托钵向谁家,汲取清泉嫩水花;献赋故人何日至,盈盈秋水末无涯。”“归来”应该是指自己从外地漂泊刚刚回到故乡龙潭,“托钵”是个动作描写,“钵”为佛教徒的盆、碗之类的用具,又叫“应量器”或“应法器”等,可用于盛饭,也可临时用于取水。“托”字不只是表现拿着这种器皿的姿势,更是表现诗人的一种可怜悯的生存状态,简直不知道去哪里取食了,由第一句的问句可知。当然,可能只有龙潭的清泉才是那样的可爱,“嫩”字真是神来之笔,泉水的色彩感和触觉感表现得是如此新颖别致,而且“嫩”给人总是鲜活而可爱的,生活的无奈却并没有湮灭诗人那颗敏感而丰富的诗心。第三句转折,“故人”指知心老朋友,“赋”一般指一种诗歌或散文的体裁,多以敷陈其事和歌颂事物为特点。面对生活的无依无靠,唯一能聊以宽解和稍感欣慰的还是门前的这口龙潭,她的清澈晶莹和微微泛起的清亮的“嫩”水花,让他忘记一切不快和痛苦,忘记自己流离失所的境遇,诗人从龙潭中“汲取”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龙潭水花,又不知不觉地想到曾经为龙潭“献赋”的朋友,当然,这个朋友是谁,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考了。同窗?离家的兄弟?从百里之外,来龙潭与他讨论学问的知己?生活上得其帮助的人?总之,他曾经为龙潭写诗作赋。惯常,一个人在遇到困境或者乐事时,自然会怀念起同心爱人或者知心朋友来。“献赋故人何日至”,用问句表达由龙潭清泉所引起的对朋友的思念和盼望,而这种思念和盼望正如漫无涯际的盈盈秋水,清澈而悠远深长。见秋水而怀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因景起兴常见主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都是借秋水而寓思念和牵挂之情的。许雩山的这首绝句,真是别出心裁,以“嫩水花”起兴,又以“盈盈秋水”作结,有余韵而值得大加玩索。从结构看,两问两答,笼罩全篇。由问自己,到问朋友,至于答则都用“秋水”而又各有侧重,龙潭清泉既能安慰诗人“向谁家”的困窘心境,又自然引出“何日至”的第二问,末句似未答,只是通过漫漫秋水的无边际,想象出诗人对故人的思念的无穷无尽,令人含咏不已。从这首小诗,可以领略诗人的艺术匠心。主人当得松千尺,去弄云霞几万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