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资AGV企业中国市场“生存现状”

 移动机器人联盟 2022-06-20 发布于广东
落地并不理想。

 文|新战略

随着AGV/AMR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国外企业的“走进来”还是中国企业的“走出去”都格外惹眼。不过,据笔者观察,进入中国市场的外企数量不少,但活跃的外企似乎屈指可数。

企业

中国市场情况

主营产品

名傲MIR

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2021年全球销售较上年同期增长42%,达6400万美元。去年12月份交付300台。

AMR移动机器人

德马泰克

1996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17年宣布成立“移动自动化卓越中心”,将德马泰克、英杰明和NDC的AGV产品进行技术整合。2019年中国本土生产第一辆AGV,2021年凯傲将所有移动机器人产品研发进行统筹,包括德马泰克等。

各类型移动机器人

Balyo

2019年销售2040万欧元,2021年的全球销售(借助凯傲集团和海斯特耶鲁两大全球叉车巨头的战略合作关系)2000万美元。

叉车移动机器人

赛思托

2017年起在广州设立办事处,以复合移动机器人为主打。

复合移动机器人

Axter

2013 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15年在上海注册成立法艾斯。

叉式及其他AGV

库卡

2008年就开发了移动机器人,2021年成立独立AMR事业部,总部设在上海,2022年全资被美的收购,成为中国私有化企业。

各类移动机器人

科朗

在中国市场以销售为主。

叉车移动机器人

爱德普

2012年在中国成立第一家子公司,2015年100%被欧姆龙收购。

各类移动机器人

日本爱知

在中国市场,爱知的业务也主要是通过代理商展开。

AGC

明电舍

其AGC产品在中国市场并未直接开展业务,而是用代理模式。

AGC

图表32:活跃在中国市场的外企AGV/AMR企业

这里面大部分企业产品在其本土及其他市场都经过了成熟验证,不过在进入中国市场,热度过后,在落地应用上似乎并没有那么理想。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中国移动机器人行业近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足够覆盖市场,另一方面也与外企于中国的战略布局有关。从技术上来说,如今我国移动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已经与国外持平,并且得益于我国庞大的市场,中国移动机器人产品在应用水平上是超越国外的。加上如今AGV行业为了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也做出了很多技术革新。国外企业在技术上目前已经没有了长板。另外,从成本与价格方面看,国产品牌的价格更“接地气”,产品更符合众多中国应用企业的口味。

在移动机器人上可以达到自给自足固然是值得自豪的,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今在供应链环节,中国离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产品,国产化的供应链相对薄弱,还需要进一步突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