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言志【朱熹批语】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仪而教之。《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 难治也。冉有言志贫穷滋生罪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圣人固能安贫乐道,然庸者贫则生怨、乱。可知社会国 家的富强、教育文化的兴盛,要靠经济做基础;要衣食富足了才会知荣辱,仓廪充实了才兴礼义。但是社会的经济充足了、富裕了,还不 一定能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来。从冉求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一个小国家交给我去干三年,我可以使他经济基础稳定,社 会政治稳定,至于文化的建立,则要“以俟君子”。这是他的谦虚,也是他的真话。公西华言志“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之事。会同:泛指外交会见。会,指诸 侯会盟;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相:主持礼仪的人。公西华 言志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司仪”。谦恭有礼善于辞令志:性格:侧重以礼治邦三子之志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沂水春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沂水春风》对比沂水:山东省曲阜境内, 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常用来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如“如坐春风”。《侍坐》程宗元绘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 侍坐(由)(点)(求)(赤)陪长者闲坐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尊敬对方或自谦称名 -9-20-29-42孔子的课堂讨论的是什么问题?根据提示,结合后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问志弟子□志孔子□志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孔子问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因为。乎:相当于“于”,比。以吾一日长乎 尔: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了几岁。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年长的缘故就不敢尽情说话)居:闲居,平常或:有人何以:相当于“何为”,也 就是“为何”,做什么孔子如何问志?孔子问志“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 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平易近人孔子问志“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 或知尔,则何以哉?”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不被人赏识重用,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 生的了解。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巧于设问孔子问志: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基于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 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巧于设问,善于启发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 ,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世道不公。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问就问到了学生 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一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才干超绝,二来也因 这这份理想志趣,久积于心,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孔子评志(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孔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 故哂之。”(曾皙)“唯求则非邦也与?”(孔子)“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曾皙)“唯赤则非邦也与?”(孔子)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语文版(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孔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 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人教版两个版本有什么不同,你赞同哪一个?子路言志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率尔:轻率、不管不顾的样子。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 秋时,指中等诸侯国。摄:夹。因:叠加、增添。饥馑:饥,谷物失收,馑,果菜失收。饥馑泛指灾荒。为:治理。比及: 等到。方:道义。哂:微笑。子路言志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 理。有抱负,有自信志:性格:侧重强国却鲁莽、轻率、急躁子路言志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势一贯豪侠英雄的气概一身大政 治家的气魄夫子哂之?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说,他笑子路,不是笑他没有治国理政的才干,而是笑他说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让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治理对象的大小,而在于君子的处世态度。子路言志【读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我 们也许觉得子路的话,也没有什么不对,而且很对胃口,有什么可笑之处?但孔子告诉他,子路说的是国家天下大事,是一种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 业,要有文化基础,要有学问修养,不是那么简单。而子路大言不惭,一点都不谦让,自认为很行了,所以我才笑他。至于他说的那个对国家的理想 并没有错,我只是笑他太自满、太轻率。子路言志子路真有实现其抱负的本领么?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 治其赋也(古者征兵员及修武备皆称赋。治赋,即治军也。意为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可以 让它管理政事吗)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仲由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子路言志【读解】《论语讲要》 子路说罢,孔子哂之。哂是笑,含有训诫的意思。孔子这样一笑,冉有等就不敢说了,于是孔子指名征问。冉有和公西华 说话时的状态如何呢?冉有言志“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如:或者。为:治理。足:使……丰足。如:若,至于。俟:等待。 朱熹《论语集注》冉有谦退,又以子路见哂,故其辞益逊。冉有言志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 礼乐教化,还难办到。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志:性格:侧重富国从中你可以看出冉有怎样的治国理念?冉有言志子适卫,冉 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富民教民,先富后教,以文治教化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