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掀起内经的面纱(系列十)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原创)

 新用户13286206 2022-06-20 发布于重庆
文章图片1

“黄帝内经”是一部传统文化的医学经典著作。立论于“阴阳”,其根本宗旨是“治病。”

“阴阳应象大论”;

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大自然的规律法则,生死演变的本源。人类也不外于此。

治病必求于本。

注意!不是求“其”本!是求“于”本。

不是去寻找“本”,而是从“根本”上“求”,(求证、求索)。这个“本”就是“阴阳”。

这个“阴阳”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这一段描述了天、地、雨、云之间的关系。以现在自然科学看。“雨”与“云”是水分子在地表大气层中的不同形态的呈现。

这表现的是“象”(现象),(应象大论)

而这个形态的变化有两个因素,一、是地球上的“水”(物质)受太阳光的热能量“火”的影响。

二、是“水”分子的特性,是形态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的。

由于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形成太阳光强度变化,而使水分子发生了水、雾、云、霜、雪、冰。升、浮、沉、降,形态与动态的变化活动现象。

因为有了这个现象,地球的陆地有了“水”的滋润而产生了生机。所以称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内经”把(无形)的“热”比喻“火”,归为“阳”。把有形的“水”,属于“阴”。

“火为阳,水为阴”,这里的“为”是归属的意思。用现代的词语讲,“火”属于能量。“水”属于物质。

“阴阳应象大论”是以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体生理的。人类既然衍生于自然环境中,其生理内在活动是与其类同的。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从前段的内容来看,是讲述的“水”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现象,“内经”用人们习常见惯而又非常典型的现象,用于比喻人体,这里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在地球表面上“水”的面积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水”对于自然气候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的。地球上所以有生命也正是因为有“水”的存在。

水是生命之源,人作为地球上的衍生物之一,其“水”的比重约占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水”的形态动态作用尤其重要。

文章图片2

人体不但是由“水”充斥着各个部位的细胞而支撑着。而且从食物的消化(酶化)、肠道的输送、体温调节,(水分子蒸发)、血液循环流动(血浆水分)、血容量、新陈代谢……等等。都是由“水”起作用的。

水又是一切物质布施的载体,身体各2个部位的物质供给与代谢,都是由“水”来完成的。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人在青少年时期阳气旺盛,头顶上是有热气的,而且脚下是湿的(汗脚)。

老年后阳气衰弱,头顶怕冷,头发脱落,而脚是干的甚至干裂,甚至于腿脚浮肿。这是宏观的阴阳兴衰的比较。

如果说“氧气”也很重要。其实“氧”也是通过“水”分子来传送的。所以调理人体内“水”的状态是很重要的。(阴代表物质,水属于物质的一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水”要充分的发挥起到这些作用,需要适合的温度,水分子活跃的最佳温度是37℃,(所以人的体温是36.5℃),实现这个温度就需要“阳”的能量。(但不是仅指太阳)。

所以“阴”与“阳”,也就是能量与物质是人体是人生命的根本。阴阳任何一方满足不了生理需要就会发生病变。

故善诊者,察色观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

所以“治病必求于本”。不外乎阴阳。

下一篇文章再探讨“腑为阳,脏为阴”的意义。

学习黄帝内经,传承经典文化。

欢迎朋友们参与探讨,给予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