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是一部传统文化的医学经典著作。立论于“阴阳”,其根本宗旨是“治病。” “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大自然的规律法则,生死演变的本源。人类也不外于此。 治病必求于本。 注意!不是求“其”本!是求“于”本。 不是去寻找“本”,而是从“根本”上“求”,(求证、求索)。这个“本”就是“阴阳”。 这个“阴阳”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这一段描述了天、地、雨、云之间的关系。以现在自然科学看。“雨”与“云”是水分子在地表大气层中的不同形态的呈现。 这表现的是“象”(现象),(应象大论) 而这个形态的变化有两个因素,一、是地球上的“水”(物质)受太阳光的热能量“火”的影响。 二、是“水”分子的特性,是形态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的。 由于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形成太阳光强度变化,而使水分子发生了水、雾、云、霜、雪、冰。升、浮、沉、降,形态与动态的变化活动现象。 因为有了这个现象,地球的陆地有了“水”的滋润而产生了生机。所以称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内经”把(无形)的“热”比喻“火”,归为“阳”。把有形的“水”,属于“阴”。 “火为阳,水为阴”,这里的“为”是归属的意思。用现代的词语讲,“火”属于能量。“水”属于物质。 “阴阳应象大论”是以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体生理的。人类既然衍生于自然环境中,其生理内在活动是与其类同的。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从前段的内容来看,是讲述的“水”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现象,“内经”用人们习常见惯而又非常典型的现象,用于比喻人体,这里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在地球表面上“水”的面积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水”对于自然气候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的。地球上所以有生命也正是因为有“水”的存在。 水是生命之源,人作为地球上的衍生物之一,其“水”的比重约占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水”的形态动态作用尤其重要。 ![]() 人体不但是由“水”充斥着各个部位的细胞而支撑着。而且从食物的消化(酶化)、肠道的输送、体温调节,(水分子蒸发)、血液循环流动(血浆水分)、血容量、新陈代谢……等等。都是由“水”起作用的。 水又是一切物质布施的载体,身体各2个部位的物质供给与代谢,都是由“水”来完成的。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人在青少年时期阳气旺盛,头顶上是有热气的,而且脚下是湿的(汗脚)。 老年后阳气衰弱,头顶怕冷,头发脱落,而脚是干的甚至干裂,甚至于腿脚浮肿。这是宏观的阴阳兴衰的比较。 如果说“氧气”也很重要。其实“氧”也是通过“水”分子来传送的。所以调理人体内“水”的状态是很重要的。(阴代表物质,水属于物质的一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水”要充分的发挥起到这些作用,需要适合的温度,水分子活跃的最佳温度是37℃,(所以人的体温是36.5℃),实现这个温度就需要“阳”的能量。(但不是仅指太阳)。 所以“阴”与“阳”,也就是能量与物质是人体是人生命的根本。阴阳任何一方满足不了生理需要就会发生病变。 故善诊者,察色观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 所以“治病必求于本”。不外乎阴阳。 下一篇文章再探讨“腑为阳,脏为阴”的意义。 学习黄帝内经,传承经典文化。 欢迎朋友们参与探讨,给予指正。 |
|
来自: 新用户13286206 > 《五运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