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明只有这个人有点希望,弘光、永历相比之下都是渣渣|文史宴

 where5 2022-06-20 发布于布基纳法索

文/景迁

南明未能像东晋、南宋一样在江南长久立足,固然跟明朝近三百年暴政民心、士心丧失殆尽有关,但皇帝们过于不像话也是重要因素,弘光帝自不必说,就是抗清最长的永历帝主要也是靠李定国们给力,自己毫无素质,隆武帝虽有志向却被郑氏挟持无所作为,只有鲁王朱以海实打实地亲冒矢石,做出了一些成绩,具有一丢丢恢复的可能性。

Image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1959年的一天,国民党军士兵在金门构筑工事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古墓,此墓颇为简陋,规格很小,几乎没有多少陪葬品。

就是这样一座毫不起眼的古墓,却引起了学者胡适的注意,他通过对墓中出土墓志铭的仔细研读,解决了聚讼数百年的一桩公案,并最终确定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

对此,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身为金枝玉叶的明朝宗室亲王,为何会埋骨于闽南孤岛?这就要从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细细说来。

Image

山河倾覆

Image

崇祯十七年(1644),为中国传统干支纪年中的甲申年,这一年的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大戏,大顺军起、直入京师、大明陨落、清军入关。

短短一个多月内,燕京两番易主,兴起于白山黑水间的清王朝经过爱新觉罗家族三代人的苦心经营,终于实现了入主中原的勃勃雄心。

清廷稳固了畿辅、直隶、山东等地的统治之后,在摄政王多尔衮精心布局下,满蒙八旗与入关后降附的原明朝武装密切配合,东征西讨。

顺治二年(1645),清军以破竹之势相继击败大顺和南明弘光政权。同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地主团练武装袭杀,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以如此意外的方式谢幕,着实令人诧异。

随着弘光政权的覆灭,南明小朝廷企图效东晋、南宋故事,依托长江天堑偏安江南的美梦落空,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直下江南。

眼看到手的胜利如此容易,多尔衮错估局势,认为天下已定。很快,清廷抛弃了入关之初的怀柔政策,代之以剃发易服、圈地投充等一系列高压手段,这激起了大江南北军民如火如荼的反抗。

全国抗清运动风起云涌,各地义师群起响应,就连素以民风柔脆著称的江南也涌现出江阴阎应元、陈明遇,嘉定侯峒曾、黄淳耀等义士。此后,以复明为旗帜的反清运动整整持续了将近二十年。

Image

鲁王监国

Image

值此山河易色、神州陆沉之际,在一向民风强悍的浙东,一批以原明朝中下级官员和生员为主的有志之士激于民族大义,纷纷起事。

1645年闰六月初九日,孙嘉绩首义于余姚;初十日,生员郑遵谦在绍兴起兵;十二日,宁波又发生了抗清运动。在浙东各支抗清义师中,以王之仁、方国安所部实力最为雄厚。

浙东各地反清运动兴起后,为改变群龙无首的局面,以原明朝兵部尚书张国维为首的浙江籍官员拥立当时寓居台州的鲁王朱以海为监国。

朱以海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第一代鲁王朱檀的后裔。朱檀墓在1971年被发现,出土文物1100多件,其中包括至为珍贵、迄今全国唯一发现的一件亲王使用的冠冕类实物——九旒冕。

Image

鲁荒王朱檀的九旈冕

现展出于山东省博物馆

明代鲁王封地为山东兖州,1642年,清军南下山东,攻破兖州,大肆烧杀,朱以海仅以身免,其兄长、原鲁王朱以派死难。

1644年二月,朱以海袭封鲁王,三月,大顺军破京师、克山东,他不得不一路南遁,几经辗转逃至浙江台州。

朱以海虽然年轻(时年26岁),论辈分却是崇祯帝的叔辈,且亲身经历两次劫难,国恨家仇集于一身,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培育了他对清廷的仇恨和抗清的坚定意志。

自潞王朱常芳降清之后,朱以海成为浙江硕果仅存的明朝宗室亲王,加之其特殊的经历,便成为浙江复明势力拥戴的不二人选。

Image

唐鲁纷争

Image

1645年七月十八日,鲁王朱以海在绍兴正式就任监国(以下称鲁监国),以分守台绍道公署为行在,改次年为监国元年,张国维、朱大典、宋之普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张国维因拥立首功,出任督师,统帅各部兵马。

然而,鲁监国朝廷甫一成立,便处于颇为尴尬的境地:当年六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捷足先登的隆武政权得到了两广、四川、湖南、云贵等南方大多数复明势力的承认和拥护。

相比之下,鲁监国朝廷局促于浙东一隅之地,势单力孤,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按理说,鲁监国若退位归藩,至少可以使南明政权在名义上实现统一,但参与拥立的大臣们大多不愿放弃“定策”之功,担心一旦转入隆武朝廷便失去了自身原来的地位,这使得唐鲁对峙的局面一直久拖不决。

为缓和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1645年九月,隆武帝派遣大学士刘中藻前往绍兴颁布诏书,宣称唐鲁两家皆为太祖苗裔,不分彼此,鲁监国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担任同等官职。

对于是否承认隆武朝廷的正统地位,鲁监国手下大臣分成两派,各执一词。最终,在反对派张国维、熊汝霖等人的坚持下,最终决定拒接隆武帝诏书,从而丧失了双方得以和解的唯一良机。

此后,唐鲁两藩兄弟阋墙,斗争愈演愈烈,双方都采取挖墙脚的措施,刻意以高官厚禄拉拢对方阵营的人士,甚至不惜杀戮对方派来的使者作为报复。

例如鲁监国曾遣使赴福州加封隆武朝廷实际掌权者郑芝龙,隆武帝闻讯后大怒,下令将使者囚禁并杀害。

隆武与鲁监国政权均以复明为宗旨,却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消耗在内斗之中,对东南地区的抗清事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一直到次年八月,隆武帝在汀州被清军俘杀,唐鲁纷争的闹剧方才收场。

Image

壮志难酬

Image

在南明诸帝之中,与昏庸无能、沉湎酒色的弘光和性格软弱、胆小如鼠的永历相比,鲁监国虽非雄才大略之主,但他意志坚定,待人热情诚挚,富有亲和力,使得众多文臣对其颇有好感。

故而相对南明其他政权,鲁监国集团领导层凝聚力更强,更愿献身于共同的事业。

Image

鲁王朱以海比弘光、永历要有能得多

鲁监国即位后,为保有浙东地区,进而恢复失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派军队沿钱塘江布防,以防清军渡江进攻,并在当地义师配合之下收复了富阳、于潜等地。

鲁监国朝廷雄心勃勃的计划先收复杭州,继而挥师直取南京,饮马长江、祭拜孝陵,从而建不世之功以定鼎金陵。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颇为骨感。

1645年八月,明军第一次进攻杭州,被清军击退。十一月,鲁监国封方国安为越国公,筑坛拜其为大将,以节制诸军,并亲自前往钱塘江前线犒劳军队。

十二月二十四日,方国安统领二万多明军从六和塔等三处渡过钱塘江,迫近杭州。清浙闽总督张存仁与梅勒章京朱马喇分兵三路迎战,明军败绩,被俘的参将多达十一人。

是役,明军损失惨重,连近在咫尺的杭州都无法攻克,遑论收复南京。面对严酷的现实,鲁监国不得不依托钱塘江采取守势,暂时与清军对峙。

Image

乘桴渡海

Image

经历两次杭州之役的失利,鲁监国朝廷与清军隔钱塘江对峙近半年之久。

然而好景不长,1646年二月,清廷任命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统兵南下,进攻浙江、福建。

五月十五日,博洛率满汉军队进抵杭州,时年夏季浙江久旱不雨,钱塘江水涸流细,水深不过马腹。清军趁机于二十五日从六和塔、富阳一线涉水过江大举进攻,明军不堪一击,沿钱塘江防线全面瓦解。

五月二十九日,鲁监国在参将张名振等护卫下离开绍兴,经台州乘船逃往海上。此时的他可能想不到,此后人生的十几年岁月将辗转流离于东南沿海各岛屿,直至生命的终点。

六月初一日,清军占领鲁监国朝廷的大本营绍兴。方国安见大势已去,率领麾下马步兵七千五百人屈膝投降清廷。

但鲁监国手下其他大臣在国难当头之际依然保持了民族气节:大学士张国维、兵部尚书余煌、礼部尚书陈函辉等先后自杀殉国;督师大学士朱大典据守金华,誓死不降,破城之后阖家成仁;兴国公王之仁被俘押解至南京,当面痛斥清招抚江南大学士、降清的原明朝重臣洪承畴,不屈就义。

1646年六月,鲁监国在张名振等人护卫下乘船渡海至舟山,驻守舟山的将领黄斌卿借口自己为隆武朝廷所册封,不承认鲁监国的合法性并拒绝其进城。鲁监国不得不在岛上借住三个月,期间,首举义旗于浙东的大学士孙嘉绩病死。

九月,驻守金门、厦门的郑芝龙部将郑彩率舟师四百艘来到舟山,他见鲁监国处境困难,决定将其迎往福建。鲁监国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抵达厦门,得以在郑彩所部驻地安顿下来。

Image

八闽雄风

Image

鲁监国的到来,对于因为隆武朝廷实权人物郑芝龙降清而备受打击的福建军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除了坚持奉隆武为正朔的郑成功、郑鸿逵部外,闽浙大多数复明势力、官绅士民都将鲁监国视作复明运动的一面旗帜。

此时,博洛率领清军主力北返,东南布防空虚。鲁监国趁此良机,打算一展宏图。1647年正月,他在长垣誓师,封郑彩为建国公、张名振为定西侯。各项朝政军务安排妥当后,即着手收复失地。

为鼓舞士气,鲁监国多次亲赴前线犒劳将士,这份勇气与担当,是畏敌如虎、一有风吹草动便望风逃窜的永历帝难以望其项背的。

Image

永历帝徒有虚名

坚持时间长是因为献忠

在鲁监国领导之下,沉寂一时的福建抗清运动再次掀起了高潮。

1647年正月,明军相继攻克海口、海澄、漳浦。七月,鲁监国御驾亲征,号召各地绅民起义,明郧西王朱常湖等人率领义军攻克闽西重镇建宁,原隆武朝廷大学士刘中藻在福安起兵,攻克县城,并收复罗源、宁德、政安等地。

八闽大地义师群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对此,清浙闽总督张存仁大为惊恐,在向清廷的奏疏中哀叹福建“遍海满山,在在皆贼”。

至1648年正月,明军已经收复了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省会福州几乎成了一座孤城。

在鲁监国的组织领导之下,福建全省抗清局面大为改观,特别是1648年金声桓在江西、李成栋在广东相继反正归明,使得清廷在南方的统治摇摇欲坠,南明一度中兴有望。

然而,郑彩自恃有扈从拥立之功,企图将鲁监国操纵于鼓掌之间,先后杀害大学士熊汝霖,逼死在绍兴有起义之功的义兴侯郑遵谦。

鲁监国对郑彩的跋扈自雄颇为不满,甚至一度以自杀抗议,但依然无济于事。

在南明短暂的历史上,似这般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曾多次上演,复明势力内部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终致抗清大业功败垂成。

Image

东海柱石

Image

面对福建境内愈演愈烈的反清烈火,1647年十一月,清廷派遣礼部侍郎陈泰为靖南将军,率领梅勒章京董阿赖等将领统兵南下福建,会合新任浙闽总督陈锦的军队大举反攻。

鲁监国朝廷内部因为郑彩排斥异己而无法团结对敌。

次年四月,清军占领建宁,明郧西王朱常湖死于乱军之中。同月,清援闽主力进入省会福州。一度声势颇盛的刘中藻部也被清军击败,刘中藻自杀殉国。在清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之下,明军节节败退,所复州县又相继落入清方之手。

眼看局势日渐恶化,鲁监国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1649年正月前往闽浙交界的沙埕,七月又迁居位于三门湾的海防要塞健跳所。

此前威福自操的郑彩则被鲁监国手下众将合力击败。

郑彩从此一蹶不振,后经郑成功祖母黄氏代为疏通,郑成功看在同为郑氏家族成员、大家亲戚一场的份上,允许其前往厦门闲住,郑彩最终以寓公的身份老死此地。

鲁监国收复福建的战略意图既已失败,健跳所又是弹丸之地,不宜久居。为了找寻立足之地,也为了开辟新的抗清根据地,1649年九月,张名振、阮进等将以舟师护送鲁监国移驻舟山,并一举铲除了心怀异志、企图割据自雄的军阀黄斌卿,使鲁监国终于在舟山站住了脚。

舟山群岛地处浙东沿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间位置,北可通胶州湾、渤海湾,南可达福建、广东,西接长江口、杭州湾,控扼海上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有了舟山这一稳固的基地,鲁监国朝廷得以重振旗鼓、发展壮大。从这时起一直到1651年,舟山群岛成为鲁监国领导下浙东抗清武装活动的中心,牵制了东南地区大量清军,也为郑成功部在福建沿海地区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Image

鲁王朱以海以舟山为根据地抗清

对鲁监国本人来说,他终于结束了长时期的流亡生活,得以在这片如诗如画的海域享受一段宁静美好的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