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苏轼、苏辙兄弟有“二苏”、“大小苏”的雅号,能和他们相比的兄弟,恐怕要数“二宋”、“大小宋”——宋庠和宋祁兄弟了。 “二苏”和“二宋”各为同榜进士,但宋庠“三元及第”,宋祁省试第一,二人被称为“双状元”。 论仕途,苏轼与宋祁相当于今天的部级职衔。苏辙官至门下侍郎,是副相。宋庠则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称为“状元宰相”。 论才学,“二宋”也堪称名家,占尽一时风光,被欧阳修尊为前辈。乾隆皇帝道:其诗文沈博新警,因各随其性之所近,而为世所传诵。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带领家族移居许昌,成为许下公卿中的名门望族。 宋祁诗意(红杏枝头春意闹) 傅抱石/作
宋祁诗文中,屡屡提到一个地名:“三封”。 驱马三封下,还家值日西。 三封何所怀,怀我东南亩。 好坚归去约,相伴老三封。 通过这些诗句,可以得知。宋祁在“三封”不但建有别墅,还有若干田地,与邻里关系友善。 只不过他常年在外做官,每次回来,如同做客一般。 三封,就是许州阳翟县(禹州)的三封山,今称三峰山。 二宋祖籍雍丘(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青少年时期居住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为何频频怀念三封别墅呢?
宋玘,原籍雍丘(今兰考、民权一带),太宗端拱二年(989)明经及第,官至江陵府从事。 宋庠兄弟出生于江州。传说其母钟氏曾梦到红衣人赠送一颗大珍珠,遂揣在怀中,第二天就生下了宋庠。两年后又梦到红衣人赠送一部《文选》,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小名遂唤作选哥,也就是宋祁。 天禧元年(1017),宋玘赴京述职时病逝。随侍的宋庠无力安葬,只好将父亲厝葬于郊区,回到安陆与弟弟勤学苦读。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宋祁同举进士。礼部奏宋祁第一,宋庠第三,刘太后(章献皇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宋庠第一,置宋祁第十,故有兄弟“双状元”之称。 到了景祐三年(1036),宋庠已官至知制诰、宋祁为太常博士,因其官高位显,父母均受到朝廷追封。 二人在阳翟县三封山南原卜得一块茔地,将父亲、生母钟氏、继母朱氏,还有叔父宋位正式安葬在这里。 宋祁在致好友书信中写道:今孟冬二十九日,克阳翟之西南,乡曰三封。地沃而旷,冈麓回抱,善数者颇以为吉。仆自度之,水深土厚,草树滋秀,虽微筮谋,当是奥壤矣。 他说:长得以安葬,我一生再没有值得担心害怕的事情了。自此我在仕途上不管是否顺利,都可以平等心看待了。 从此,三封山便成为“二宋”终生系念的家园。 宋庠像
宋家兄弟身为高官,在京城或有官邸私宅,但三峰山下的别墅,才是精神的归处,生命的家园。 韩邑西南上故原,春林几处驻行轩。何妨豫卜归休地,从古三公亦灌园。 耕畴乔木许西偏,嵩颍相望似有缘。更问具茨南复北,那边堪作种芝田。 ——闻子京拜扫后周视田庐因问有可为归计者二首 宋祁请假回三封山拜祭扫墓,并且察看在这里安置的田产住宅,宋庠寄诗表达心愿:等到我们退休了,一定要回到这个嵩颍相望、具茨作伴的家园。 尧让天下于居住在箕山的许由,许由洗耳于颍河。因为这个故事,许由成为隐士之祖,箕山颍水成为天下士人向往的圣地。宋家兄弟的三峰别墅,既是现实家宅,也是精神故乡。 命驾不须频见约,颍滨嵩麓有私田。 吾庐嵩颍畔,亦欲狎樵翁。 田庐我亦牵魂梦,归去嵩阳一老翁。 在晚年诗歌中,宋庠一次次表达着对于归隐生活的向住,对于三封别墅的系念。 弟弟宋祁,则直言阳翟已是家乡,订好了退休计划。《致李端明》书札中,他说: “适会里人自韩城来,出君侯手书两纸……” 里人,即同乡。韩城,即阳翟。 他又说:“俟夫五六十,乞朝还职,归三封之下,以奉坟墓,夙昔之志也。” 遗憾的是,“二宋”生前,均未能回归阳翟,了却平生夙愿。 在他们身后,子孙情况不可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后裔世代定居在阳翟。 如范仲淹外孙女张氏,家在阳翟,许配同邑宋颐年,即宋祁的孙子。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颍川派,加星标★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