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入门常识之让初学者在浩瀚如海的知识里面知所进退

 suohunzhai 2022-06-20 发布于广东

——选自太极博弈原理之《易学入门指迷》

笔者会挑一些内容去谈,目标主要是让读者对易学有整体感,能抓住要记忆的内容,再有可能是学会一些简单的能引起兴趣的术数。

现在信息科技比较便捷,关于易学的基础知识,其实在网络上很容易找到,本书中很多观点不为笔者所独有,只是在本书中笔者稍加整理以及一些提示让初学者在浩瀚如海的知识里面知所进退。

所以基于以下两点,笔者在书中的内容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1)非必须不谈或少谈

易学体系犹如浩瀚大海,知识量是非常庞大的,论实用性并不需要方方面面都需要知道,好比如学计算机编程,相关的历史、来源、命名考古等对于应用来说是非必须的。

所以在本书中,笔者对于一些深挖起来需要长篇大论但是对于运用而言又是非必须的,则不会论及或一笔带过。

比如在《易经》经文中对六十四卦卦爻位置有初九、六二、九二、九三、六四等的定义,但为何没有七、八数字的出现的问题笔者不会论述。

(笔者注:六、九代表阴阳爻,初、二、三、四、五、上代表爻的位置。)

——类似这些问题,以笔者经验以及对比大部分的同道中人的运用情况,虽能找到一个解说,但是起码需要数千字才能解释清楚,且关键是没法去运用与拓展证明此种解释的可靠性,对于入门者看过之后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那么笔者在此书中就不会去着墨论述或一笔带过。

而笔者看过很多现代名家的著作,整本书洋洋洒洒几百页,真正谈到实用处的可能就十来页,对于初学者来说,因这种“不必要的困难”就可能让人知难而退了,甚为可惜!

有读者可能会说:“你这边书好像什么都有,但是什么都不专?”

——这就是这本书的定位:易学高手由于受限于短暂的生命,往往是无法钻研与精通所有的术数,通常的情况是只精通两三门,而其它的则是略有所知以识易学整体的框架。所以笔者做的事情,就是给各位易学入门者一个框架,一幅世界地图,让你知道世界究竟有什么,大概是怎样一个轮廓,有哪些美丽点以及有哪些凶险,当你结合你的初衷决定要去哪个地方的时候,接下来才是更多的风景!

当然引经据典本是笔者的劣势,可能是自学自悟的缘故,笔者并未完全遵循传统或现代的书本去学习。

有感于王晶关于香港与大陆的演员的一些对比,大意是:

大陆的演员就像学院派的,有实力,能演好,但都是意料之中的。而香港的演员像在社会大学混的,演技来源于生活,实践。不会规规矩矩,但会出乎意料,让人有惊喜,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么演的呀”。

(2)信息太多,真假难辨

且不说现代,就算古时关于易学的传说、理论都是非常庞杂的,因无法追溯根源与应用反馈,整体上看来非常混乱,里面有多少成是真的或者假的,这个真不好判断。

有些已经成体系的,实不容易推翻,比如如果有人认为河图、洛书、易传都是错的,易学者们都可能会群起而攻之,因为这动了他们易学思想的整个“根基”。

如果有一天,科学家们告诉你:“你以后不用吃喝了,因为吃喝其实是不会填饱肚子的。”顿时你可能会深度怀疑人生。

奇门遁甲相传是帝王之学,但是某朝代的皇帝又想“这套帝王之学不小心流传出去怎么办呢?”于是他想了一套办法,就是组织高手写了一套假的奇门遁甲,让它流入民间,鱼目混珠。

这就类似于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黄蓉,弄了一套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的九阴真经给武学大家欧阳锋练。可惜他都没看穿,结果练成神经错乱了,所以这个易学术数情况就是这样,许多易经大师也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肯定有真传,但那属于家族,或是很小的流派之间流传。

故,在玄易的世界里面,一方面其知识量是非常庞大的,另外这些知识有真有假,对于生命有限的我们来说,并不适宜每一方面都专长,甚至为了专注一方面,需要放弃其他方面的知识。

有天,一读者问:“请问紫老师,五会以当离明是啥意思呢?”

——“不会呢,没关注这方面的知识。”,时间太有限了,笔者只能专注于几个方向。

又如,笔者见过某位前辈写过的一些内容,其中某段如下:

…………………………………………………………………………………

“理学的创造在于,明确区别了理与气或道与器:阴阳五行尽管体现了道、理,但却不是道、理本身,只是器、气而已;道、理是形而上者,阴阳五行是形而下者。阴阳五行似是理生万物的中介:“五行阴阳混合,便是生物的材料了。”

因此,天地万物皆具阴阳五行之性:“天地之间,何事而非五行?”于是,“因象”,因阴阳五行“格物穷理”,可达到“致知”的境界:“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知,便是知道。达到这种“知”的境界,人便能超越物的、阴阳五行(气)的世界,进入净洁空阔的理世界。

理世界便是体验世界、大通世界。对这个世界,自《洪范》、《易传》、邹衍至董仲舒、《淮南子》,都“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至谶纬流行、道教初起的时代,“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人们见器不见道;见阴阳五行不见大通世界;“泥于小数”,失却大道。”

…………………………………………………………………………………

——里面的内容有着比较高深的名词诸如“道”、“器”、“格物”、“致知”,亦有相关的引用如《洪范》、《易传》。

假设这是高考中的作文,且笔者是阅卷者,那么笔者会给满分,因为这个文体很符合要求,有深度且不乏经典佐证。

但,如果是面向普罗大众的,笔者会尽量弃用太抽象的名词,因为这些名词本身就很难解释清楚,没法找到具体的物象,读者很难理解。如果上下文没有对这些内容解释清楚并指明如何运用,那么通篇下来可能收获就不会很多。而此时的引经据典并不是锦上添花,对于读者来说而是累赘与负担。

且,没办法实践的内容,本身可能就是错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