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一词由“爱”与“情”组成,爱即性。爱情即情与性,灵与肉。 世俗忌讳谈性,以爱代性。 爱情的完整内涵是:基于情与性高度统一且匹配的两性长久的亲密结合。 关键词,情与性:统一,匹配,长久。 何为统一?情与性(灵与肉)同步到场。有情无性、有性无情都不是爱情。比如,纯粹的荷尔蒙爆发不是爱情(例子很多),无性婚姻没有爱情。这两种现象都存在,尤其是无性婚姻占比让人瞠目结舌。2021年全国平均离婚率高达39%,无性难逃罪魁祸首之名。 何为匹配?不同个体,人之情欲、之性欲存在明显差异。情与性长期不能得以充分释放与满足,日子可以勉强过(比如搭伙婚姻),但爱情不会长久。无论如何强调理解和宽容,婚姻可以维系,但爱情已经死亡。 基于上述情况,很多所谓的“爱情”不一定是完整意义的爱情。人人说因爱而婚,这个“爱”有水分,这个水分不是不诚实,是认知问题。比如,择婚的目的是婚姻,所选择的结婚对象是被物质等非爱因素过滤后的对象,大抵不是爱的最佳情侣。所以,因爱而婚的这个“爱”之于爱情,是一种瑕疵爱情。青葱懵懂的时候,难懂这些,懂了的时候大抵已是中年。 爱情十分奇异,先让人不以为然,再让人如梦初醒。一个爱情的死亡,让人苦,让人痛,可时过境迁,花期都已错过,更是苦不堪言。更深刻的问题是,爱情让人付出情付出爱之后,一切烟消云散,更甚者变爱为仇。 一般规律是:人,在失去爱情时才会反思何为爱情。爱情这个东西,的确欺人! 爱情为什么会死亡?爱情有生命,有生有死。人间万物,大道一统。 人总会老去,性迟早会消失。爱情倘若延续至此,那真叫钟爱一生!这样的爱情消失可歌可泣!更让人兴奋的是,爱情可转化为亲情。这就叫白头偕老。无论如何述著,这就是真爱! 可是,很多爱情不是这样庄严地死去。 爱情非正常死亡,表现种种,原因种种。有人说当初“瞎了眼”,有人说人变了,有人说不珍惜……可谓千奇百怪,不胜枚举。但是,每一个爱情死亡的真实原因,只有自己心知肚明! 其实,本质问题就一个:人的组合不对! 何为人对?灵魂伴侣就是两性组合的典范。我给出三条标准:有爱做、有话说、能陪伴。所谓对的人,这个“对”字就对在三条标准上。 有爱做是性爱能力匹配,情欲得到充分释放与满足。有话说是灵魂彼此欣赏和认同,灵魂共鸣。能陪伴是梦里梦外都是一人,死心塌地。 燕妮曾说,没有五至于六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亲密接触,难谈真爱。这就告诉我们:不是谁跟谁都能深爱,不是谁跟谁都能久爱,也不是谁跟谁都适合结婚。 关于真爱判断标准,我的观点是:真爱是一种基于情与性的能量丰盈的运动,释放是运动形式,满足是运动结果,灵肉俱醉是最高境界。 同一个人,与不同的人组合,爱情的模样不一样,质量和水平不一样,持续时间也不一样。爱情的质量及持续时间,取决于情、性以及情与情、性与性的匹配程度,就是说,对一个具体的组合而言,爱情的质量和寿命在诞生之初就已确定,只是我们无法提前预知而已。从这个角度看,爱情之死与婚姻没有必然联系,婚姻并非杀妻爱情的刽子手。 真爱是一个勤劳的小闹钟,叫醒了世间花木,花儿就红了。爱情有灵性,像一朵神奇的花,有的人叫得醒,有的人叫不醒。在生命中的某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你爱着的这个人是你今生的最美遇见,然后,不由自主的细细回味一番:何时由喜欢变成了深爱,这个爱走过了多少年,都是发生了哪些刻骨铭心的故事……想着,想着,鼻子一酸,想哭又想笑。想哭,只因真爱来之不易;想笑,只因好事都已过去,唯独这个真爱不死,依然伴你前行。 这就是爱情的最美模样! |
|
来自: 程穆泽 > 《7.爱情-婚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