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和动物的心理存在着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出现了动物心理所没有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反映形式——意识 一、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意识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两个方面。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世界相对立。动物的心理活动不能把动物自身同自然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不能知觉到自己的存在,因而也就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更不能自己认识自己而写出动物发展史。第二,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为主要特征的。动物以具体形象的感知、表象即感性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感性反映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只能满足动物适应环境的生存需要。例如,猴只会吃桃而不会去育桃,狼吃羊时并不考虑羊会生出小羊等。人类则完全不同,吃桃之前会先育桃,吃羊肉之前会先养小羊。正是这种以抽象思维为特征,能够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关系和规律的人类意识,才适应了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第三,意识离不开语言。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并不需要语言,虽然动物也会用声音传递信息,但这是本能,且极为简单,和人类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意识和语言是不可分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意识,语言表达明确到什么程度,就表明意识明确到什么程度。“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第四,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人类意识的物质器官是人脑和人的高级神经系统,动物心理的物质器官是动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两者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也存在差别。 二、意识的功能 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基本功能。 (一)意识的觉知功能 意识的觉知功能是指人对环境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状态的了解。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己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和谐与否,以及自己对他人和客观事物所抱有的态度、从事的行为及其后果。这种对自己状况和活动的觉知,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功能之一。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对环境刺激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主观活动进行分析综合,并且能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和客观现实的关系进行评价,把自我和非我、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来指导和调节行为。 (二)意识的能动功能 意识的能动功能是指人拥有积极主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功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具有某种目的和动机。人在行动之前,总是先考虑行动的目的,制定达到目的的蓝图、活动方式和活动步骤,预测行动的结果,等等。例如,用木板做书桌,人总是先考虑为何做,然后想象出书桌的形象、制作方案和步骤,有时还根据半成品的具体情况修正计划,甚至改变预期目的,等等。所有这些意识活动是任何动物都不具备的。 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动的。人们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人类除了认识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打上“意志印记”。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还能创造世界,客观世界并不会自动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是以自己的行动改造世界来满足需求的。 3.意识活动的前进性 意识活动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人类意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前进,人类不断地追求自身主观世界的丰富和发展,也不断摆脱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知之不多”和“知之不全”的状态,从而使意识的能动性不断提高到更新、更高的阶段。 (三)意识的选择与监控功能 意识的选择功能使人能够在环境中接受最适宜和最有效的刺激信息,限制并过滤与目标和目的无关的信息,有选择地存贮与自己需要相关的信息。意识的监控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监视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信息;二是调节和控制自身状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意识不仅能够监控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刺激信息,以便感知、记忆和思维在意识中得到的表征,同时还能控制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为了达到目的、实现理想而发动和终止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活动。 |
|
来自: 新用户4927206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