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显昌 | 漫话川竹:四川遍地是竹话

 笛子8vxrvb7uaz 2022-06-21 发布于四川

Image

引子

竹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生来就是雅物。你看,东坡先生说的何其明白:“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历史人物“竹林七贤”、“竹溪六艺”自不必说了,当然雅的可以。连《红楼梦》的林妹妹,曹雪芹为了突出这位“绛珠仙子”的高雅,也特意给她造就了一个典型环境——翠竹环绕的潇湘馆。至于历代以竹为题材的诗画,那就更多了。总之一句话,竹几乎成了雅的化身。

其实,竹本无情物,无所谓雅与俗(俚俗而非庸俗、粗俗之俗)。它的雅与俗,纯粹是作为客体的人感情所赋予的,人雅则竹雅,人俗则竹俗。换言之,文人之竹雅,庶民之竹俗。我想,在近世“文化热”中出现的“竹文化”,其研究者们也应“雅俗共赏”,才不至于以偏概全。

笔者不才,就装了一肚皮有关竹的俗龙门阵。姑妄言之。

Image

四川遍地是竹话

在我们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盛产竹子,可以说遍地都是竹话。

因竹之盛,“国宝”大熊猫得以在这里子孙绵绵。因竹之盛,古蜀民创造了竹笼护堤,李冰因之而成就了都江堰。因竹之盛,给四川留下了众多与竹有关的地名:大者有县,如绵竹、大竹、筠连以及虽未入名却以竹海闻世的长宁、江安等;中者有区乡场镇,如竹园坝、竹根滩、竹瓦铺、竹望山以及不止一处的斑竹园之类;小者以“某家林盘”命名的村落、大院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也是因竹之胜,构成了巴山蜀水富有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竹篱茅舍的特有风貌。不但农家茅屋是竹脊、竹檐、竹栏、竹门、竹窗(俗称“牛肋巴”),城镇大瓦房也少不了竹编壁之类的竹材。特别是在旧时四川,当你升堂入室,就会发现里面简直是竹氏家族的天下,竹色竹气扑面而来,竹情竹韵油然而生。诗人袁鹰说得好:“人生的妙谛,人类的至情,文化的精华,艺术的真善美,往往蕴育于日常生活的起居、行止、交往、饮食之中。”(《清风小引》)作为川人,面对这些竹物,当时你或许因常居其间而不以为奇,但当它们随岁月无声逝去,而今在猛可间又有所觉察时,你的感悟定会更深。

就说小小的竹筷吧,这盛产于四川的国人共用的餐具,有首小诗就道出了它的深情:“蜀中多翠竹,亭亭如玉人。化作餐中筷,口口记乡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是竹筷 白求恩则从它身上发现了“中国人是天生的外科大夫”。这话是赞美中国人,也未尝不包含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钦羡。

时代长更迭,事物有兴衰,竹氏家族也超越不了这个发展规律。比如撮箕、筲箕、刷把之类家用竹器,时至今日,除了刷把还容颜依旧(好像也快被钢丝球代替了),筲箕已打入塑料一支,与竹族平分秋色,撮箕则大有塑料、铁皮与竹氏“三分天下”之势。至于吹火筒,更因柴灶的消失而成了历史文物,以至青少年对“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这条歇后语感到不知所云了。

有这样一首民谣:“六月天气热,扇子离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等他热。”说的是旧时夏天的扇子的情形。四川竹扇闻名于世,价廉物美,深受人喜爱,盛夏时几乎男女老幼人手一扇。热时扇风,行时遮太阳,遇骤雨时还可临时遮挡一下雨水浇头,有时还可垫坐、打蚊子。人多之处。群扇咸集,你摇我也摇,犹如万蝴来朝,煞是壮观,构成了夏日所特有的风景线。但在电扇乃至空调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扇子家族已大大衰落,这景观也不多见了。

出于类似原因,烘笼也已成了历史陈迹。笔者幼居乡间,曾有过冬天提着烘笼上学的经历(非我特殊,同学、老师皆然)。彼时物质生活固然不堪提及,但那暖融融的氛围,人际间质朴的情味,至今忆及,仍感温馨。

至于竹族中的一些小玩意儿,比如可为你抠背的“孝手儿”,别在腰间可随时取用的竹根水烟棒以及掏耳朵的“挖耳子瓢瓢”等等物事,自然不能同今天那众多的“最佳选择”的高级日用品相比,但它们却时时勾起人们的怀念,总觉其亲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所包容的丰富的感情内涵,远不是现代化所能完全取代的。(待续)

- 关于我们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