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厥疝——李中梓医案(明)文学骆元宾,十年患疝,形容枯槁,余示之,左胁有形,其大如臂,以热手握之,沥沥有声,甚至上攻于心,闷绝者久之,以热醋熏灸方醒。余曰:此经所谓厥疝。用当归四逆汤,半月积形衰小,更以八味丸间服,喜其遵信余言,半载无间,积块尽消,嗣后不复患。(《医宗必读》卷八)《名医经方验案》 65寒疝腹痛——凌煦之医案杨某,男,51岁。茶水业职工。患寒疝多年,每遇感冒寒疝即发,今夏因抗洪排涝,涉水多日,疝痛剧发,四肢厥冷,面容苍白,阴囊清冷,睾丸疼痛,牵及少腹及腹股沟一带,不能运动。脉沉细而弦,舌苔白腻。拟方: 全当归12克,北细辛3克,炙桂枝3克,焦白芍12克,炙甘草2.4克,木通9克,台乌药9克,小茴香4.5克,沉香2.4克,茯苓9克。1剂痛止,两剂症状消失。(凌煦之,等.临床应用当归四逆汤的点滴经验和体会.江苏中医,1965,2:7) 按:《诸病源侯论》曰:“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营卫不调,故风冷入腹中,而成疝也。”该患者寒疝多年,遇寒举发。近日涉水多日,寒湿外加,以致水寒入腹,凝聚于厥阴之络,筋脉牵急,痼疾乃作。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既可内温厥阴又可外散寒湿,两剂其症若失。 论:本案是阴寒凝滞之病,本有寒疝,又伤水寒,则寒从其类,则病相抟而发。 66厥证——朱增籍医案(清)刘翼卿妻朱氏染病旬日,其舅立庵公飞书召余。余至,云:昨日忽变指头厥冷而麻过肘肩,渐次入心即死,徐徐用姜汤灌之,良久乃苏,日发二三次。今延君至,未知能治否?诊之,脉细。乃知邪出厥阴之经,主当归四逆汤。 一服而愈。经方之神,诚有令人不可思议者。出处:《疫证治例》卷四。《经方一剂起沉疴》 67久疟——陈源生医案巴县界石农民卢某,男,40余岁。诉患疟疾。诊见患者面色惨淡,懒不成声,问其何苦?曰:打阴摆子已4个多月,先是每天打1次摆子,略有发热,疟发时汗多,手足厥冷而抖颤,叩齿有声,头痛身痛,间有腹痛,纳食不香,不欲饮水。检阅以前所服药方,有小柴胡汤、达原饮、四兽饮、七宝饮等等;西药也用了奎宁,疟仍照发,并由1日1发转为2日1发。 诊得脉沉细微弦,舌质淡嫩而苔薄。辨其脉证,应属虚寒久疟,拟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克,桂枝15克,白芍18克,细辛6克,炙甘草6克,大枣24克,首乌30克,鳖甲18克(另包先煎),乌梅12克,柴胡12克,木通9克。 守服上方5剂而疟愈。(陈源(沅)生.当归四逆汤的临床运用.新医药学杂志,1978,3:7) 按:此证多由体虚邪乘,疟邪深伏阴分而成。《诸病源候论》曰:“阴阳相并,阳虚阴盛,阴盛则寒,寒发于内,而并出于外,所以内外俱寒。”此例疟病但寒不热,前医误从阳疟论治,数用截疟之方,以致气血愈伤,阴寒愈盛。寒邪深伏厥阴,故见手足逆冷,脉沉细微弦。拟用当归四逆汤加柴胡等补虚暖肝,引邪外达,5剂疟止。此乃治疟变法,医者不可不知。 68卒中脑出血——杨剑峰医案杨某,男,75岁,2011年8月因中风猝然仆倒,左半身不遂,急送呼和浩特市医院住院,诊为脑出血。8月30日出院,邀我去患者家诊治。患者神情淡漠,反应迟钝,语言不利,左半身上下肢偏瘫,卧床不能动。血压160/100mmHg。据家人介绍,近3天患者全身疼痛难忍,以四肢为著,尤以夜间为甚,用杜冷丁100mg 肌肉注射,暂可缓解2小时。夜间尿频,午夜后每10~15分钟小便1次、量少,舌根部舌质青紫,苔白厚,脉沉细。 中医诊断:中风(脾肾阳虚,寒滞经脉)。治则:温补脾肾,通经活络止痛。处方:当归42g,桂枝42g,白芍42g,细辛42g,炙甘草28g,通草28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麻黄20克(先煎,去上沫),大枣25枚,生姜30g。1剂,水煎,分3次温服。 二诊:服1剂后全身疼痛明显减轻,夜间小便次数减少为6次,服药无不良反应,继服上方3剂。 三诊:服3剂后全身已不疼痛,夜尿减少为2~3次,服药无不良反应,方用小续命汤继续治疗。处方: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肉桂30g,麻黄30g(先煎,去上沫),杏仁30g,川芎30g,黄芩30g,人参30g,防风45g,防己30g,炙甘草30g,白芍30g,生姜150g。3剂,水煎,日1剂,分3次服。结合针灸治疗。 四诊:药后能下床站立,左上肢活动仍受限,服药后稍有汗出,无其他不良反应。用小续命汤加减继续治疗,结合针灸治疗1个月,患者能自己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左半身活动自如。 69中风面瘫——杨剑峰医案邢某,男,78岁。2011年3月5日晨起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左半身不遂,某医院以脑出血收入院,3月28日转院进行康复治疗,效果不佳。4月11日来我门诊求治,患者神清,语言不利,在陪护的搀扶下行走。四肢疼痛难忍,夜间为甚,夜尿6~8次,舌淡苔白,舌根部青紫,脉沉紧。 中医诊断:中风(肾阳虚,寒滞经脉)。治则:温阳祛寒通脉。处方:当归42g,桂枝42g,白芍42g,细辛42g,炙甘草28g,通草28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大枣25枚,干姜42g。3剂,水煎,日1剂,分3次服。 一诊:药后四肢疼痛消除,夜尿次数减少为3~4次,无不良药物反应。继以小续命汤加减治疗。 处方:麻黄30g(先煎,去上沫),杏仁30g,炙甘草30g,制附子30g(先煎1小时),肉桂30g,防风45g,防己30g川芎30g,黄芩30g,人参30g,白芍30g,生姜15g,地龙15g,石菖蒲15g。3剂,水煎,日1剂,分3次服。 三诊:药后能拄拐行走,语言稍利。继服小续命汤加减15剂,结合针灸治疗两个月,基本痊愈。 70面瘫半身不遂——刘景祺医案余某某,男,52岁,1979年10月21日初诊。左半身不遂已二年。二年前已有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左侧口眼斜,流口水,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住院治疗三个月,服中药,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血管舒缓素,病情有所好转,但不能自己行走,左手不能握取物品,出院后一年多以来,继续服中西药物,效不著。手足经常发凉,病侧明显,行动仍需人搀扶,左侧口眼斜已不明显,左眼已能闭合,左面肌收缩仍较无力,口角仍向右偏。舌苔白,舌质淡,两寸尺脉无力,关脉滑沉。血压160/100毫米汞柱。印象:中风。辨证:寒客经脉,气滞血瘀。治则: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处方: 当归9克,桂枝9克,细辛6克,白芍9克,通草6克,甘草6克,大枣3个,红花9克,地龙24克。 服30剂后,症状好转,扶拐杖已能行走一百米左右,左手已能屈伸。又服36剂,不扶拐杖已能行走,左手已能取物,左臂能高举过项。血压为140/90毫米汞柱。[《经方验》1987:113] 按语:阳虚血亏,邪气因入,经脉凝涩,而生偏枯。《诸病源候论》说:“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身半,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遍,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故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阳,通利经脉,扶正祛邪,经通血行则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71小儿痉证——李铎医案(清)上舍黄时和女,年八岁,体质清瘦,面白。一日午饭后猝然角弓反张,眼目翻腾,见白而不见黑,手足搐。痘科某作急惊风治,投丸药不效,拟进附、姜、苓、半等味。余后至,诊毕,其母呜咽向余急求牛黄丸。余晓之曰:毋惊惶,一剂可疗。遂用厥阴门中当归四逆汤。 下咽片晌,黑睛稍现,反张之状亦减,渐渐安睡。天将曙,醒唤茶饮,旋即思食。晨起诸病如失,竟勿药矣。 按:此为寒袭太阳,血虚病痉。张景岳曰:太阳血少者,多有戴眼反张之证,俗医称为惊风误矣。盖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由颈下背脊,至足小趾。凡有血虚不能荣养经络,一著寒邪,则收引而急,理固然也。时俗不察,往往以豁痰截风之剂耗其血液,岂不悖哉?予临证有年,此证极多,误治者不少,业斯道者最宜体会,庶免贻人天折也。出处:《医案偶存·幼科》十二。《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本案不是外感表实而发厥的高热痉病,就是现代所谓的小儿乙型脑炎,所以不是牛黄丸的热痉,而阳阴寒发厥的痉厥病。二者是外感热实与外感阴厥的区别,也就是一热实一寒厥的寒热区别。寒厥之痉,以当归四逆汤为主。桂枝解经阳之外寒,细辛降上逆之浊阴。外寒伤经秘,内寒则发厥逆的病理。用牛黄治小儿脑炎,是温病治法,蒲辅周善用此法。其实小儿脑炎,是伤寒发热的病,而被当成温病。伤寒表实,则卫阳不能出,阴寒束于寒,阴阳互厥,则小儿晕厥,寒伤营血,则发刚痉,而见抽搐风动之证。 或许正因痉病有寒有热,症状相同,而温病家说此为温病,治也能愈。伤寒派说此为伤寒,治也能愈。各自皆有治愈病例,所以学术方面,争论不休。 同样是寒袭太阳,有的人病三阳之病,有的人病三阴之病。正应李可老中医那句话,实则从热化,虚则从寒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