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园闲聊.乌镇买菜记 王云飞 人间烟火,无非一日三餐。雅园居民的一日三餐,可以在食堂、餐厅享用,也可以自家烹饪烧煮。以我的想法,比较倾向于前者,毕竟可以从买汰烧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是敏如觉得还是后者好,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既自由又方便,至于在灶台上花费了功夫,生活不就更充实了吗?反正我是妇唱夫随,家务事上只分担清洁卫生,一日三餐自然是她说了算。于是,她每天上午厨房操持,下午则拉琴唱歌,热衷于合唱、器乐等俱乐部的活动,生活确实充实。 其实,到雅园来,敏如之所以不愿卸下几十年如一日的火头军角色,还因为这里买菜渠道多,操作也比较方便。譬如,敏如的买菜安排是这样的:蔬菜和豆制品等不宜储存的,每天或隔天在雅园附近农民菜摊、雅园果蔬店购买,图个新鲜;鱼肉禽蛋等可以保存的,则是隔一段时间,去乌镇的农贸集市、大型超市集中采购;水果、牛奶等常在手机上网购。我们周边的邻居,也常有类似的安排。 其中,去乌镇买菜,距离约在3、4公里,有车族固然方便,无车族也有多种交通方式可选,对于健康老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笔者作为无车族的一员,在今年3月中旬到雅园以来,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前一段是不能出雅园,不能去乌镇,后一段,形势好转,可以去了,但我们也是非必要不外出,所以只去过乌镇4次。第一次是搭邻居朋友的自备车前往,还有三次是乘公交车往返。最近的一次,因为去之前先要做核酸检测,比较特殊,所以今天就说说这一次的情况,也算是统一回应朋友们对雅园生活特别是买菜问题的关切。 雅园所在的桐乡市,自6月1日起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进入聚集性公共场所或乘坐公交车必须出示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或24小时采样证明,所以准备乘公交车到乌镇买菜的,必需先做一次核酸检测。 离雅园最近的常态化核酸检测点,是白马墩村文化礼堂,距离雅园南门约1.2公里,步行约17分钟,检测时间是每天下午13:00-15:30(咨询电话88712913)。我们是步行前往的,从雅园南门向外直行103米,到镇南东路;然后左转,直行95米,到白马路;再左转,直行245米,到一座公路旱桥路口;接着右转,直行780米,过了公路旱桥,到达“白马墩村”公交站,对面大楼就是白马墩村文化礼堂(以上距离数据来自“高德地图”APP)。我们的步行时间约15分钟。 白马墩村文化礼堂里只设一个核酸检测位,我们到时,没有人受检,故即到即做。做好后索取了纸质的“核酸采样已采凭证”(用手机扫码做核酸检测的,是不给纸质凭证的,我们索取是为了在阴性证明出来前使用)。 返回时,看到几位刚做过核酸检测的雅园邻居在“白马墩村”公交站等353路公交车。原来,他们是在雅园南门乘353路公交车坐一站地过来的。他们上车时没有核酸证明,司机也没有拦他们,也许知道他们去核酸的,就放行了(与其同时,反方向的353路,一位邻居因为没有核酸证明,被赶下了车)。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坐353路回雅园,免了烈日下15分钟的徒步“日光浴”。上车时出示了“核酸采样已采凭证”。 在这里提醒雅园邻居:1)去白马墩村文化礼堂做核酸检测,不开车的,可以在雅园南门乘353路公交车,坐一站地,在“白马墩村”站下;2)做完核酸检测后,记得索取纸质的“核酸采样已采凭证”,用于回程坐车。 到乌镇去,无自备车或者不开车的,有多种交通方式可选。一是在迎宾阁大门处乘坐雅园的免费班车,每天上午两班,下午一班,乘车前需在迎宾阁前台领取车票,但在疫情防控期间,班车停运了;二是在雅园南门或西南门乘坐353路公交车;三是骑自行车、电动车等,可以用自备的,还有一小时内免费的乌镇公共自行车;四是步行,有邻居说我每天锻炼都要走几公里,因此步行去乌镇,3、4公里的路就抵当天的运动量了。 我和敏如喜欢乘坐公交车往返,感到有好处,但也有不足之处。 好处一,充分享受嘉兴地区对老年人乘车的优惠政策,这里满65岁的老人可以申领“老年乘车卡”,刷卡乘车,2元的车资只扣0.5元;满70岁的老人可以申领“敬老乘车卡”,在嘉兴地区免费乘公交车。 好处二,我们去乌镇,除了采购或办事之外,还为了外出活动活动,在镇上走走看看。坐公交车,可以一路望野眼,看风景,观市面,好天气时宛如春游秋游。 好处三,坐公交出行,没有自驾的停车难问题,到处可走,行动自由,当然路是要多走一些的,那也好比是健身锻炼,时间上并不浪费。 不足之处一,这里的公交间隔时间长,雅园南门的353路一般间隔半小时,北门的281路也要间隔20分钟,晌午的间隔更大,而且到站时间也不固定,所以候车费时很多。不过现在可以使用“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APP,可以查阅动态的公交到站时间,便于合理安排出门时间,减少等车时间。 不足之处二,就是目前要出示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353路一位司机说,车上的监控如果拍到有乘客上车未扫码出示证明,一次就罚司机100元,所以乘客不扫码,司机就不发动汽车。我们从乌镇返回时,在“新华路口”站上来一位当地人,手机扫码后显示已有400多小时没做核酸了,硬生生被赶下了车。他下车后,司机讥笑道:“400多小时,有20天没做核酸了,还出来!” 我们去乌镇买菜这天,早上6:50乘上353路车,7:09到达目的地“甘泉路”公交站。在19分钟的车行途中,看到乌镇到处是空街空巷,街上店铺大多关门,少数几家开门的也门可罗雀,基本看不到顾客,马路上少有车辆,人行道上則更是渺无人影,一片萧条。<子夜路新华路口的民俗雕塑“三白酒”:三白者乃米白、曲白、水白之谓。《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有云:年末小民之家,皆尚三白。该酒是蒸制的55度烧酒,色如天青,未饮先香,数百年来在江南一带有盛名 ▲> 还算庆幸的是,我们光顾的各个集市、超市、商店都不查核酸证明,只要手机扫码见绿就可以了。在一个店里,我们买了东西,付了款,出门时那位营业员才想起来,请我们扫个码。她以为我们会不屑一顾,一走了之,就央求道:“帮帮忙”。我们自然是配合的,她的感激溢于言表。据我所知,到乌镇人民医院也是无需核酸证明的,后来353路公交司机告诉我,目前只有乘公交和进银行需要核酸证明,其他一概不要。是啊,在乌镇从来没有一例阳性的情况下,在街上已是渺无人迹的情况下,实在是没有必要再以核酸来阻挡人们的正常交流和经济往来了! 乌镇的商业区域有多个,我们常去的是隆源路一带,在隆源路以东,甘泉路以南,常春街以西,凤仙路以北的区域(见下图),乘353路公交车,在隆源路甘泉路交叉口的“甘泉路”公交站下车即可。 我们从“甘泉路”公交站出发,离开隆源路,沿着甘泉路,向东走到北花桥的引桥下的石佛南路,进入第一个购物点“银杏自产自销便民点”(石佛南路18号)。这是一个中型菜市场,手机扫码进入,也可以扫卡进入。我们就取出“敬老乘车卡”在扫码机上贴了一下就OK了,很方便,可惜这是我们在乌镇遇到的唯一一个可以凭公交乘车卡进门的场所,要是其他场所也可以这样,那就太方便了。我们在这里主要是买河鱼、鸡鸭,这次采购了乌青、鲈鱼、扁鱼,以及鸡鸭等。 离开“银杏自产自销便民点”后,左转进入旁边的椿熙弄,弄堂深处是我们此行第二个购物点“乌镇农贸市场”的边门,手机扫码进入。这是一个大型菜市场,我们在这里主要是购买肉类、海鱼、鸡蛋,有时也买鸡鸭、豆制品、蔬菜等,这次采购了大排、小排、五花肉、梅花肉、咸肉、鸡蛋等。<乌镇农贸市场的边门在椿熙弄里,我们从边门进市场 ▲> 我们完成在“乌镇农贸集市”的采购后,走出市场正门。这里是乌镇河边的常春街,它的左边(北边)有河上的北花桥,右边(南边)有河上的南花桥,河的对岸是乌镇的南栅,虽然不是景区,但也是古街古巷,又与东栅景区的西门相连,疫情未起时人来人往,街上的商铺也是节次鳞比,刹是热闹。我们右转,沿着河边向南走到凤仙路,路口是此行的第三个购物点“永盛果品店”。这是一家小型水果店,只有一开间门面,店虽小,也要扫码查绿。这家的水果价廉物美,在一位老妈妈的招呼下,我们买了几斤海南蜜李,本来还想买西瓜,因随带的小拉车已满载,只能放弃。老妈妈告诉我们,此店是她媳妇开的,还有另外两个店,这个是最小的……下次来一定听她讲故事。 我们走出果品店,在凤仙路口右转,离开了河边,顺着凤仙路向西,回到隆源路上,路口是此行的第四个购物点“味德丰古法五道酱鹅(乌镇店)”(凤仙路127号),这是一家知名的熟食店,雅园居民经常购买此店食品,大多是在网上下单,他们送货上门。我们每次来乌镇都会光顾此店,有时还把已经购买的物品存放在店里,然后轻装逛旁边的邻里超市。这次我们在这里买了熟牛肉、海带丝、南瓜糕等,照例把小拉车和两个大包存放在店里,敏如去逛超市,我不去逛了,就坐在店里的堂吃区等她。 “味德丰”的旁边是此行的第五个购物点“邻里优选超市”(凤仙路159号),扫码进入。这是一家大型生活超市,由于其规模较大,其他小店不进货的商品,这里一般都有,因此是雅园人到乌镇光顾最多的超市,也是我们每次来乌镇必到的,主要是购买蔬菜、粮食、油盐酱醋、牛奶以及各类生活用品。 敏如在邻里超市采购后,这次买菜就基本结束了,我们车拉手提地满载而归,顺着隆源路,向北回到隆源路甘泉路交叉口的“甘泉路”公交站。我打开手机上的“高德地图”APP,看到353路起点站“太师桥”尚未发车,估计等车时间不下九、十分种。敏如说,马路对面的“甜园蜜语面包房”(甘泉路南139号)的面包蛋糕非常好吃,现在时间还来得及,我去买一些。于是这成了今天的第六个购物点。 8:50,353路汽车来了,我们把一部手拉车和两个大提包费劲地提上车,接着掏手机扫桐行码,出示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连续完成所有操作,这才坐在座位上舒了一大口气,看着车窗外空荡荡的街景,心想疫情期间可以上街买菜,还是幸运的…… 9:10,353路到达雅园南门。进园后,恰巧一辆园区观光车经过,就将我们带到了家门口(我家距南门只有3分钟的步行路程,所以在南门一般不叫园区观光车代步的)。进了家门,看看时间,此次乌镇买菜全程用了2个半小时,多乎哉,不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