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差2分考上清华,林徽因不甘心重查试卷,卷上11个字颇为醒目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6-21 发布于上海

“执着”似乎是梁家的一种传统,从清末一直到现在,梁家的三代人都活跃在中国的社会舞台之上,他们各有侧重,也各有各的坚持。

在具体的选择上,三代人各有不同,不过他们从来没有“循规蹈矩”的意思,这从梁从诫的试卷上也能看出。

文章图片1

梁从诫的选择

梁从诫的祖父是梁启超先生,他是晚清的重要人物,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而他的父母也是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建筑学大师,父亲为梁思成,而母亲为林徽因。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父母对他有着更高的要求也是理所应当,可他出生在战乱年间,那种要求,也和时局有着很大的关系。

北京宅院中的童年,也是梁从诫最为舒适的时光,那里让他非常留恋。

文章图片2

好景不长,当日本侵略者逼近北平的时候,梁思成和林徽因也只能放弃家产向南躲避战乱。

而梁从诫谈及到这段历史的时候,表现得也更加像一位诗人,他说:“我似乎和8月很有缘分,出生的时候是在8月,随父母逃出北平的时候也是在8月,抗战胜利后重返北平同样是在8月。”

父母的教育,和周围的孩子也形成了很大的区别,那段日子,也是梁家最为窘迫的时刻,再加上林徽因得了重病,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非常艰难,可他们丝毫没有放弃对梁从诫的教导,希望他未来能够做成一番事业。

面对如此悲哀的现实,梁思成依旧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有时候,他和孩子们开玩笑,还是会说:“把这只手表'红烧’了,把那件衣服'清炖’了。”

此时的梁思成,早已在建筑学界崭露头角,很多远在美国的朋友想要邀请他的家庭共同奔赴异国他乡,可他却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我可以死在刺刀或炸弹下,但也必须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这也给梁从诫有了很深的启迪,而林徽因也同样非常尊重丈夫的选择。

梁从诫也认为,母亲对他的影响主要包括三点。

文章图片3

其一是做人实在,不要装腔作势;其二是永远要对民族和国家保持热忱;其三,知识分子要有社会责任感。

而这些,梁从诫从父母的实际做法中,也能感同身受。

梁思成并没有因为战乱而中断自己的事业,在辗转的过程中,他还是撰写出了《图像中国建筑史》整本书,那会他的脊椎病也经常发作,疼的时候想要画出一张图纸都格外困难,可他还是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在俯下身子的时候,将下巴掏出来立在一个小花瓶上用来支撑头部,这样也能减少脊柱承担的压力。

一家人终于在1946年才能返回北平,回来后的林徽因开始在清华大学设计住宅,同时还承担了很多设计任务。

文章图片4

1947年,梁思成应邀前往美国讲学,并带去了文稿,希望能够在美国出版。

可这个阶段,妻子林徽因的疾病正慢慢加剧,儿子梁从诫也渐渐成长,这也使得梁思成不得不提前返回中国。

梁从诫的成长历程是曲折的,可林徽因在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时,同样非常在意细节。

可能是人的发展真的和基因有关,梁从诫一直以来也表现出了惊人的绘画天赋,因此,林徽因也能够正好以此为基础,教会了孩子很多建筑学的知识,并希望他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

文章图片5

梁从诫学习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他也知道父母的不易,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从来没有和父母抱怨什么。

按照林徽因的设想,儿子能成才应该没有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梁思成在清华大学担任起了教授和建筑系主任,也同样是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副主任,林徽因希望儿子能够和父亲做一样的事业。

结果,当1950年梁思成的考试成绩出来,却让林徽因大吃一惊,梁从诫仅仅以2分之差和清华建筑系失之交臂。

文章图片6

这样的结果,令林徽因感觉非常意外,按照儿子的水平,考上清华应该完全不成问题,可那几分,到底差在了哪里?

为此,她也希望能够重查试卷,看看有没有弄错的情况。

可当她打开了梁从诫的试卷后,上面的11个字显得格外醒目: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生气之余,林徽因就渐渐想通了,过去她总是在安排着梁从诫的人生,忽视了梁从诫到底喜欢什么,可强扭的瓜不甜,自己还是应该遵循儿子内心的声音。

文章图片7

回到家后,她和梁从诫好好谈了一次心,并且鼓励他去报考北京大学的历史系。

这下,梁从诫终于能够安心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了,他顺利考入了北大,学习了自己所热爱的历史专业。

之后的梁从诫,就彻底告别了父母的光环,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北大毕业之后,梁从诫前往云南任教,调回北京之后在一家研究所工作,后来又被发配到江西,直到70年代末才重新返回北京。

文章图片8

梁从诫的后半生大放异彩

按理说,梁从诫没有选择而选择历史,在那样强大的家族背景下也应“光芒万丈”,实则不然,他在后来突然“剑走偏锋”,选择了环保这一在当时非常超前的课题。

有人说他是“不务正业”,可对于这些声音,他却总是一笑了之。

这样的选择,也和他从北大毕业后的一些事情有关,1955年林徽因病逝,1972年梁思成病逝。

文章图片9

此后的梁从诫,也开始努力找寻着自己人生的方向。

1978年回京之后,梁从诫在大百科出版社工作,那会他的文化学识放在全国也是顶尖的,美国大百科全书访华团来了之后,也是由梁从诫从事翻译工作。

不过,这样稳定的生活,梁从诫并没有坚持太久。

很快他就辞去了公职,在“文化书院”担任导师。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收到了一位环保学者的投稿,文章尖锐指出:很多在发展过程中的中国乡镇企业,为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提供了一条出路,不过,这也成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分散污染源。

文章图片10

那会,国内对于环保的体系并不完善,相关的思考也基本是空缺的,从收到了这一篇投稿以后,梁从诫就陷入了思考,因为他从这篇投稿中,也看出了中国存在的巨大环境污染隐患。

不过,梁从诫的人生似乎总是在做选择,他也不是那种“理论学者”,想到了什么,也总想着要去投身于实践。

1993年,梁从诫从亲戚那里借来了300元,在“中国文化书院”之下 注册成立了“绿色文化分院”。

可以说,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被称为“自然之友”。

梁从诫的夫人方晶晶女士也受到了丈夫的环保思想影响,成为了“自然之友”中的第一位会员。

文章图片11

梁家胡同中的一个小小的会客厅,也成为了“自然之友”的办公室。

因为选择了辞职,梁从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收入,为了能让“自然之友”自然运转,梁从诫只好硬着头皮去花老伴的退休金。

“自然之友”成立后,很多人慕名而来,梁从诫希望大家之是真的拥护环保事业,因此,他定下的第一条规则就是:身体力行。

文章图片12

于是,梁从诫的朋友们就会看到一种非常“奇怪”的景象。

梁从诫每天出门的时候都会带上一个大布袋,里面是用了几年的筷子和勺子,而且,在外吃饭的时候,他从来不会使用餐巾纸,擦嘴的时候都会使用一块发了黄的旧手帕。

当时还有很多不理解的人感慨:明明是名门之后,怎么活成了这番寒酸的模样。

不仅如此,梁从诫的发言,总会让一些企业家和官员面红耳赤,因为这些原因,梁从诫也渐渐不被待见。

比如在1999年,上海全球500强财富论坛召开,各个经济巨头纷纷侃侃而谈,将他们的未来构思全部和盘托出,可梁从诫却铁青着脸面对所有人说:“你们想过承担责任没有?你们都很高端,留给我们的只有烟熏火燎的污染。”

文章图片13

当他来到海南的时候,当地的官员前来接待,还夸赞海南的环境很好,可梁从诫却非常“不合时宜”的将刚捡起来的一袋子垃圾丢到对方面前。

有朋友问道:“你为何选择一条似乎与建筑、历史乃至编辑工作完全不相干的道路呢?”

他回答道:“那时,由于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新生事物’正在被各界赞扬,而它的反面却没有太多人会关注到,污染问题对我造成了很大的震动,从那以后,就开始关注起中国的环境问题。”

不过,那个时候的梁从诫还没有意识到环保问题会如此复杂,他也说过:“要是早知道这么麻烦,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恐怕一开始就很难去下定决心了。”

文章图片14

之后的很多年时间里,梁从诫东奔西走,为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发出呐喊。

由于他持之以恒的行为,也先后获得了“亚洲环境奖”、“地球奖”等等荣誉,以及“影响中国的5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等等。

在很多人的眼中,梁从诫的一生都极为洒脱。

他的名片,似乎是印在废纸上的,那张纸还有点像小学生的横格作业本,上面也同样印着他的头衔:“自然之友”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历史学教授等等。

文章图片15

他平时外出,依靠的就是一辆自行车。

那辆自行车十分破旧,有一次他因当选了政协委员前去报道,门卫都以为他不是前来开会的,还将他拦在门外。

梁从诫也从来没有作秀的意思,他的一生都是如此,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

有人问到原因,他的回答是:“骑自行车不仅方便而且对身体好,除此以外,自己也提倡少坐或者不坐汽车,所以更要坚持带头去骑自行车。”

梁从诫的这些思想,也受到了金岳霖先生的影响。

文章图片16

赫赫有名的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由于对林徽因爱得深刻,因此终生未娶,他的家,也距离梁家不远。

在那些年里,金岳霖一直将梁从诫当成自己的儿子来看待,而梁从诫夫妇也对金岳霖先生格外敬重。

金岳霖在住院期间,家中的杂事全部都是梁从诫夫妇处理的,如果需要医院签字的话,签上去的也都是梁从诫的名字。

后来随着金岳霖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也希望梁从诫夫妇能搬来一起住。

文章图片17

可梁从诫觉得金岳霖的房子太大,担心别人说闲话,就始终都没有答应下来,他宁愿每天多跑几趟。

结果,有一次金岳霖外出开会,单位的车将金岳霖送到了楼下,体弱的金岳霖甚至都没有力气爬楼,后来被邻居发现才帮忙扶上去的,邻居还专门找到了梁从诫并批评了他,认为他必须要搬过来照顾金先生,事已至此,两家也就合为一家了。

金岳霖先生去世之后,梁从诫夫妇料理了全部后事,最终,金岳霖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和梁思成、林徽因再度当了“邻居”。

从梁从诫的人生选择中,总能看出他不羁的一面。

不过,熟悉梁从诫的人也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性情十分温和的人,脸上也总是挂着笑容。

文章图片18

央视曾经做过一档节目,是关于古迹的“拆”和“保”的问题,梁从诫就作为特邀嘉宾来到了现场。

大家唇枪舌剑,争论不止,梁从诫是属于“保”的那一方,在面对驳斥的时候,梁从诫依旧面挂微笑,波澜不惊,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2010年,梁从诫先生去世,有人评价道:人们会记住他,他是著名的学者和坚定的环保斗士,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文章图片19

参考

梁从诫:“低碳生活”先驱者 吴志菲; 财经界

梁从诫:我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记者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