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才强国:魏国的七位顶级人才,让四个国家崛起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6-21 发布于上海

公元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进入到战国时代。魏文侯魏斯成为魏国第一任正式君主,是他一手缔造了真正的魏国。魏国在他的领导下,最先开始变法,也使得魏国最先强盛。当时的魏国国力强盛,人才济济。在战国时期,恰如当代世界,倡导人才无国界,复杂的魏国环境使魏国许多人才远走他国,最终让魏国走向衰落,反而成就了敌国的崛起。在此,我整理收集了一些文献,与朋友们分享:

一、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商鞅年轻的时候,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在魏国不得重用的背景下,商鞅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在此基础上,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后,他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对于商鞅变法来说,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最成功,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变法了。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也很难一统六国。因此,到了战国末期,李斯就表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二、张仪

张仪(?-前309年),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对于张仪来说,不仅是魏国人,还是魏国宗室的后人。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张仪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也即张仪一开始没能为魏国效力。张仪首创“连横”的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虽然张仪最后回到了魏国,不过,其主要成就都是体现在帮助秦国上,也即其没能为魏国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范雎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在战国中期,范雎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范雎见秦昭襄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在获得秦昭襄王的重用后,范雎最终成为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总的来说,对于商鞅、张仪、范雎这三位顶级人才,都没能在魏国建功立业,反而帮助秦国走向崛起和强大。而秦国的强大,无疑让地处中原之地的魏国遭到了步步蚕食,乃至于走向衰落。

四、吴起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不过,魏武侯这位君主在位时,吴起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吴起变法,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让魏国吃到了败仗。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魏国流失的吴起这位人才,帮助楚国走向崛起。

五、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庞涓担任魏国将领后,孙膑也来到魏国。但是,庞涓因为妒忌孙膑的才华,不仅不重用孙膑,反而陷害他,导致其遭受膑刑。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得以离开魏国,投奔齐国。田忌赛马后,庞涓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在战国中期,魏国的衰落,无疑和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存在直接的关系。而齐国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魏国的衰落。

六、乐毅

《史记》中记载: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对于乐毅来说,先是中山国人,后赵国消灭中山国,他曾在赵武灵王麾下为官。赵武灵王去世后,乐毅又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当然,和以上几位顶级人才一样,乐毅也没能在魏国获得赏识。于是,后来得知燕昭王求贤若渴后,乐毅就离开魏国,来到了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因此,就乐毅作为魏国流失的一位顶级人才,帮助燕国走向强大。

七、公孙衍

公孙衍是土生土长的魏国人,出生在魏国阴晋,早年出仕魏国,担任犀首一职,因而后人多以“犀首”称呼公孙衍。公孙衍在魏国长期得不到重用,而后受秦惠文王的邀请,来到了秦国,成为了秦国客卿,随后又被秦惠文王拜为秦国第二任大良造,积极谋划对魏国的作战。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派出公孙衍率军再度与魏国激战于河西,全歼魏国河西驻军,俘杀魏国上将军龙贾,使得河西之地彻底回到了秦国的怀抱里,这也包括公孙衍的家乡阴晋,秦惠文王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将“阴晋”这个富有魏国色彩的名称改成了“宁秦”这个带有秦国色彩的名称。

那么,魏国人才济济,为什么反而从“人才摇篮”变成“人才市场”,留不住顶尖人才?这其中主要原因有:

一是复杂的国内政治环境。魏文侯在位时,不问出身,不论贫贱,唯才是举,礼贤下士,大胆启用了一大批如西门豹、李悝、翟璜、吴起等小贵族、平民政治家,魏国开始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进而使得魏国富国强兵,成为了天下的霸主,后世史家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名。

然而魏国之后的国君,多数是轻视人才,任人唯亲、任人唯贵,不懂如何运用人才,像商鞅这样的大才,被放置在一个小官上,无法发挥出他的作用。再者,魏国没有人才选拔和推荐机制,全凭当权者个人喜恶,无法真正得到有用的人,即使寻到有才能得人,也很容易被一些当权者视作威胁进行迫害,就如同孙膑一般。最后就是魏国的君主不能做到用人不疑,很容易被流言所左右,不能发挥出人才的作用。

二是国家战略和人才不匹配。魏国是战国时期最先强盛并称霸的国家,然而自从马陵之战后变迅速衰败,国家逐渐被秦国蚕食,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四战之地,诸侯环绕,很容易被其他诸侯围攻,注定了它的扩张道路艰难,后期更是奉行积极防御政策。然而魏国的人才多数走得是扩张道路,国家战略和人才定位不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张仪商鞅这些人要离开,即使他们留在魏国,发挥出来的作用也是有限。

三是人才性格的缺陷。有大才的人多少有些性格缺陷,像吴起杀妻弃母、商鞅滥杀无辜、张仪卖国求荣,这些人功利心过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让魏国君主和大臣很不待见,这也是他们不受到重视、容易受到猜忌的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