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新本”《宝莲灯》和《金龟记》说开去

 cxag 2022-06-21 发布于辽宁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图片

文/刘新阳(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

最近通过电视先后观看了耿其昌、李维康夫妇主演的经改编的“新本”(姑且笔者先如此称呼)《宝莲灯》和赵葆秀主演的经整理过的《金龟记》(全部《钓金龟》,带“行路”、“哭灵”和“昭雪”),观后不禁想谈谈笔者一点并非完全务虚的心里话!

虽然这两出戏经过整理和改编,但从总体(包括改编、导、演以及荧屏体现等多方面)上看,却仍不失它们的“原味”和京剧本身固有的风格,笔者觉得这才是整改剧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究其原因,我以为还是整理、改编者和导演及演员等多方面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很好的继承——正因为他们很好地消化和吸收了前辈为我们留下来的丰富的宝贵经验,才使得观众在欣赏“新本”并与“老本”作比较时,感到既不太离谱,又不失其新意。从客观规律上讲,这也的确抓住了各个不同阶层观众的欣赏与审美的习惯。

从剧本的情节处理上看,戏中做了如“王桂英出身”等处微妙并可以接受的修改。更难得的是,这两出戏在结构处理上还一改个别传统戏中拖沓与乏力的弊病,例如“新本”《宝莲灯》的演出不见了“老本”中刘彦昌先后要带沉香和秋儿去秦府抵命的情节与唱念,同时原来王桂英先后与沉香、秋儿,以及刘彦昌、王桂英同时与秋儿、沉香之间进行的一系列内容完全相同的三次问答(即“秦府官保是何人打死 / 是孩儿打死的 / 打死人可要偿命 / 情愿抵命 / 可舍得一双爹娘 / 难以割舍 / 儿自己的性命 / 命该如此”),被改为王桂英同时与沉香、秋儿之间的一次问答,因而在保证故事完整、脉络清晰的前提下,给人以紧凑有序的感觉。作为观众,笔者已十分明确地感受到了改与不改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我觉得,如果是真正工作在编、导、演最前线的“实干者”,是会把这样进步、有益的改编经验应用在今后自己的舞台实践中的。此外,我个人的感觉,只有像李维康、耿其昌和赵葆秀这样活跃在当今京剧舞台上、有着丰富舞台经验和表演才能、并且拥有广泛观众群体的优秀中年演员,才能排得出来、演得出来这样经过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因为要想演好这类剧目并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必须要求演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戏基础为后盾,又要具备同样深厚的舞台表演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本”作品在表现上既不失老戏的味道,又不乏改编与再度创作中创造与发挥的余地。

诚然,这样的“新本”的确有着不少喜人的成果和值得推广的经验,但似乎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往往在剧场看戏时才可以感受到的那种独特气氛和感染力,是无法在电视转播中所能体验到的。作为这种由舞台“化入”荧屏的更多是用镜头语言说话的“电视京剧艺术片”来说,倘若再度“重返”舞台,舞台将给予它们怎样的命运?恐怕是目前还很难预料和猜测的实际问题。梅兰芳大师生前在拍摄自己的舞台艺术片之后,仍然可以在舞台上不断地演出艺术片中的剧目(如《霸王别姬》和《宇宙锋》等)。然而,由舞台“化入”荧屏的《宝莲灯》和《金龟记》是不是编导和演员的最终目的?荧屏上的《宝莲灯》和《金龟记》,是否有朝一日还要“重返”舞台?是否应当成为京剧演员在“电视京剧艺术片”播出后,还需要考虑的一个实际问题?但像《宝莲灯》和《金龟记》这种经整改过的“老戏新唱”的做法,未尝不是使京剧“活”起来、“火”起来的另外一条蹊径。而且笔者也认为,较另起炉灶的“新编戏”而言,这种“老戏新唱”的做法的确可以事半功倍,并且从中节省一笔不小的开销。更何况在全国与李、耿、赵三位有着同样的能力、水平和影响的优秀中年演员还有一批,如果尝试着继续做下去,这项工程还是完全能够抓得起来的。

1999 年 8 月 27 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