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受气候影响,小朋友的脾胃特别容易被湿气困住,导致长湿疹、不爱吃饭,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生病,精神不佳等问题。 我们讲湿邪,它是从不会单打独斗,尤其擅长拉帮结派。凝聚已久则化为痰湿;如果遇上寒就是寒湿;遇上热就是湿热。 目前,我们正处于又湿又热的长夏了,湿气和热结合在一起更容易出现湿热的情况。 在这种湿热的天气里,热夹带着湿邪,很轻易地就能进入孩子身体内。 最近很多小朋友出现,不爱吃饭、大便粘马桶、消化不好等情况,再看具体的辩证情况就发现,其实孩子是湿热症偏多。 这里再分享几点,孩子湿热症的表现: ①舌头伸出来看,胖胖的,旁边有齿痕,舌苔水淋淋的,又厚又腻的一层,并且颜色偏黄,或者舌苔不厚,但滑腻,草莓点特别明显。 ②大便臭,不成形,黏马桶。小便黄,颜色很深。 ③肚子总是感觉胀胀的,尤其是在吃饭后特别明显。 ④手指脚趾间长汗疱疹,皮肤上长湿疹、红疹、痒疙瘩。 湿热是难去除的。 因为湿为粘腻污浊之物,与热相交,好比油与面搅合在。如油入面,胶结难分。 更麻烦的是,它经常会形成弥漫三焦之势。这时候湿热并不是在上焦或者在中焦、下焦,而是充斥脏腑之间。 湿热虽难,但解它的法子总是有的。 清代的温病大家吴鞠通就找到了专治“暑湿弥漫三焦”的方子——三仁汤。 吴老先生认为,湿热病是湿与热两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为患,所以治疗当从祛湿和清热两方面入手。 然而湿与热合,热在湿中,湿不祛则热不清,所以治疗重点在于祛湿。 那如何祛湿呢? 吴老先生发明了宣上、畅中、渗下三位一体的祛湿法,给出了三仁汤这个方子。 先是针对三焦不同的位置,给予相应的食药材宣畅三焦,这样一来,三焦的水通畅了,湿邪就能通畅而去; 之后,方中又结合了一些少量轻度的清热之品,做到祛湿清热之不至于生寒。 三仁汤的原方就是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这“三仁”,加上半夏、竹叶、厚朴、通草这几味药。 方子里的“三仁”都是祛湿的,其中杏仁开肺气,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白蔻仁辛温芳香,可以醒脾,开中焦之气;薏苡仁泻下焦水湿。 如果用了这三味药,上焦开了,中焦醒了,下焦利了,剩余的几位药也就配合着君药,大家协同作战,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湿祛热清,脾气健旺,把湿热之邪从三焦清出去。 这个方子后来被誉为治疗湿热内蕴、三焦不利和湿温初起的鼻祖处方,也是宣化畅中,清热利湿的一首代表方。 今年夏天,我们也和老师,把吴老先生的这个方子根据小孩子的体质进行了改良,做成了可以随时随地、泡着喝的三仁小茶方。 我们根据宣上、畅中、渗下的祛湿思路,用甜杏仁,宣发肺气,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通过肺气宣发到体表; 再加入呵护脾胃的砂仁,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让“废水”无处可藏;还有下焦的“疏泄官”薏苡仁,把身体多余的水分变成小便排出去。 在清热这一步,请来了“淡竹叶”和“佛手”。其中淡竹叶“身兼两职”,不仅能赶走身体的火气,还能疏通小便,帮助薏苡仁赶“废水”;佛手则能帮小孩子抚平夏日的“小脾气”。 这些原料对比原方,药性会少一些,都是温和的食药材,很适合用来做夏天日常喝的小茶饮。 孩子大便粘马桶啦、不爱吃饭啦、长湿疹汗疱疹啦、没精气神的时候,湿热重时,泡上一杯装进孩子杯子里,渴了就喝,随时随地赶走湿气,活力满满地过夏天~ 分享一个小插曲,这个小茶方刚做出来的时候,我的手上正好因为湿气长了很多小粒的汗疱疹,就泡着这个小茶方,当水喝了一个下午,第二天,手上的汗疱疹就散了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