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这类来访者,我发现ta们的生活中,往往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做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便选择了什么都不做。然而,这个想法却依然时不时在头脑中盘旋,久久未曾散去。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个想法腐烂在身体里面,久而久之,就会让人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相反,我们又会看到,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好像总是活力满满。 聆听内心的声音,会让你“活过来”你是否试过,在说了某番话,或者做了某件事后,突然感觉“活过来”了。她有气无力地和我吐槽,说感觉经理很多事情都不懂,喜欢甩锅,也喜欢抢功劳,经常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提出来,做不到又会胡乱批评大家。小Y已经不止一次想要对经理臭骂一通了,但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劝她不要这么做。小Y答不上来,但这样的想法却总是萦绕在脑海中,久久难以散去。后来,小Y决定离职了,因为她是主管,所以公司高层会和她有一个面谈,了解她离职的原因。按理说,这是她表达对经理不满最好的机会了。反正离职后也不会再有交集。然而小Y还是犹豫了,她问我,自己是不是不该说,好聚好散就行了。咱们换一个角度想,这件事情看起来如此的不应该、又毫无用处、甚至还可能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是非多的人,看起来有着一大堆的坏处......但是,你的内心依然有一个强烈的声音,想要去说出来。我想,这么做背后,一定有着更加重要且深远的意义!足以压过前面已知的所有坏处!事后,她和我分享:在讲的时候,内心在狂跳,声音也有些发抖,但并不是害怕,而像是一种兴奋,说完后感觉畅快无比。小Y让自己“活过来”的关键,表面上是她表达出了对经理的不满;但本质上,是她让心底里面那个代表着自己意志的声音“活出来了”。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曾提出「自我核心」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要保持心理健康和发展自己,就必须在保持自我核心的前提之下,与现实世界去发生碰撞。所谓自我核心,指的是每个人身上独一无二,并且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现代人之所以感到空虚、心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在社交中过于顺从、或依赖他人,导致自己压抑了自我核心。如果是和某个你并不熟、也不喜欢的人一起,那么人会不自觉把最真实的状态隐藏起来,一场饭局过后,会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果生活中压抑真实自我的时刻过多,那么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无力。相反,和挚友漫无目地聊几个小时,反倒能够重新焕发活力。可以说,活出自己的意志,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愿望。 尤其是生活中那些看起来“很傻”的事情,往往更贴近我们的自我核心。 经常我们会看到一些观点,教大家如何创造出自己最大化的利益:比如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让爱人对自己更关心体贴一些、或者如何隐忍然后占到更多的好处......这些听起来都极其有道理,但我们却时常发现,自己就是会忍不住做一些违背利益的傻事。一位女士曾和我抱怨,自己的丈夫已经40多的人了,也有自己的事业。但是在公司决策上却非常的主观武断,有时候做决定就像孩子一般任性,即使妻子和他再三强调这个决定百害而无一利,但他依然会一意孤行。后来我了解她丈夫的成长背景后,发现他从小以来都是在父母包办一切的环境中长大。大到人生选择,小到今天要穿什么颜色的袜子,都是父母给他做决定。每次他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总是会被否认。时间长了,使得他的判断能力比一般人要弱,公司能够开得起来,背后全靠妻子在把事情处理妥当。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此时的丈夫看重的并不是事情做对,而是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尽管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个男人的行为显得并不成熟,但却是任何一个人变成熟道路上的必经历程。可能是像这位丈夫这样胡乱决策,也有的是突然辞掉别人眼中的好工作,学起了并不赚钱的手艺。又或者选择和一个并不门当户对的对象在一起,开启一段在别人眼中注定没有好结果的感情。有时我们会疑惑:ta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啊?确实,这些事并不会有利益上的好处,但却能够让人的意志有存活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并非是利益可以衡量的。可以说,“活出自己的意志”是每个人内心中隐秘且强烈的愿望,甚至说是与生俱来的。哥哥已经玩得非常熟练,是高手,而弟弟则是刚刚接触。一开始,哥哥每一步都非常仔细地指导弟弟——怎么赚金币、打怪物、换更厉害的武器。但过了没多久,弟弟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开始故意不按照哥哥的要求操作,兄弟俩因此拌起了嘴,最终弟弟选择不玩了。因为一旦完全听哥哥的,弟弟就无法在游戏中活出自己的意志,就会失去了参与感,即使赢了,也体会不到丝毫乐趣。说到这里,就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桥段:主角安迪有一次在广播室把门反锁,然后擅自给全监狱的人放起了音乐,即使典狱长命令他开门并停止音乐,他也没有理会,反而是把音乐开得更大声了。看起来这么做毫无益处,但却让被囚禁的人们短暂地感受到了自由。在音乐想起的那一刻,仿佛人们的意志挣开了监狱的枷锁,能够活出来了。但人生中最值得反复回味的,往往也是傻事,而不是聪明事。因为聪明事优先考虑的是外界的评价准则、别人的意志,而傻事则是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了第一位。 曾经有调查采访高龄老人,问:你这一生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得到最多的答案,并不是当年做什么事情失败,而是后悔自己原本喜欢一个人,但没有去追求,以及想做一件事情,但没有去尝试。换一句话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没能活出自己的意志。研究发现,一个人年轻时越是压抑自己的想法,后悔的事情就会越多,年老后对于死亡的焦虑也越是强烈。主角渡边先生是一名近30年全勤的模范公务员。然而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按部就班地对付工作。一直以来,为了保住岗位,经常与各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只做形式上的工作,不干实事。在别人眼中,他虽然表面上活得体面,但其实已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没有自己的想法、意志。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无比害怕死亡。这一刻他才意识到,他这几十年来的生活如同一具躯壳,根本没有灵魂。一方面,他陷入深深的焦虑与悔恨之中,另一方面,他也在疯魔一般去像身边的人请教到底该如何去生活。最终他找到的答案——选择亲自推动完成曾一拖再拖的社区公园项目。这并不是一个惊世骇俗的答案,只是渡边先生这些年来真正基于自己的意志去选择做的一件事。或者说,当一个人意识到并决定遵循内心的声音去生活时,这一时刻已经足够伟大了。最终,他如愿完成了这个项目,同时也发现,自己不再惧怕死亡了。在生命最后的夜晚里面,他坐在公园的秋千上,迎着飘雪、唱着歌,安然地离开了人世。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担心:那不就变成不计后果地为所欲为了?想要保持心理健康,一方面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维护和创建滋养自我核心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在与现实的碰撞之中去发展自我核心。可以在日记本中记录日常,并且在每一件事后面,都问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别人的看法,只听从内心的想法,我会怎么做?如此去练习重点并不是要不计后果地生活,而是练习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需求、渴望、喜恶。这些声音,可以指引我们优化出一个更适合自我核心生存的空间。比如:和某人聊天对方非常不尊重,我有很强烈想骂ta的冲动,但因为有别的朋友在场不方便。那么我们就可以计划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及时表达不满,或者以后提前拒绝类似氛围的聚会。或许有一些顾虑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可怕,那么就可以试着往前走一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活出自己既有轰轰烈烈的方式,也可以在很多日常小细节去练习。比如,主动和一个不太熟的同事说,ta今天的衣服很好看(可能平时不好意思说)。又或是,当对方说了一个你不认同的说法时,直接说出你的见解。这个过程一定会让一些人不满意,你要做的,并不是压抑自己的个性去避免对方的反感,而是要听从内心的声音。每一句真实的表达都是往前迈出的一小步,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富有力量、更加绽放的生命状态。每次分享“活出自己”的话题时,其实经常会听到质疑的声音:对此,我想分享一段尼采的话,帮助你我在迷茫时勉励自己——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抹往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和「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个人公众号:和小畏。责编:陈沉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