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高清大图|大英博物馆的顶级宋瓷

 Bao5685 2022-06-21 发布于浙江
继《知否知否》与《清平乐》之后,又一部制作精良的宋朝大剧《梦华录》开播。这部剧改编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制作水准高,道具服饰精致,刚开播不久就成为今年国产剧的黑马爆款。中国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梦华录》中女主赵盼儿是开茶坊的老板娘,剧中展示的“点茶”“茶百戏”“斗茶”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宋朝“茶”文化的魅力,而她收藏的茶具更让人惊艳叫绝。中国的瓷器在17世纪时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商品,而在宋代,陶瓷也早已走出国门,成为重金难求的宝物。《中国艺术3000年》是19世纪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奥斯卡·明斯特伯格的力作,通过大量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所展现的审美趣味,厘清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本文摘选自该书第二章:工艺美术部分。通过宋代瓷器,带你领略宋人美学的风雅神韵。《中国艺术3000年》[德]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蒋洲骅 译定价:168.00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6茶在刚出现时,并不是百姓能够享用的东西,而是某些特定仪式上上层人物的饮品,因而人们对陶土制的茶碗就有了艺术性上的追求,而此前这种追求只体现在石器和青铜器上,尤其是后者对此要求更高。同时制作茶具时使用的崭新工艺也渐渐成为其他用具制作的标准。▲北宋·赵佶《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宴会桌上每人必备一套茶盏、盏托我们普遍认可,没有任何艺术形式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总是由自然演化而来,或是由其他艺术形式转化而来。新的工艺若是由外引入,那么随之而来的造型基本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如果像饮茶一样,这种需求来自于本土,同时又没有外来的器物造型可以借鉴,那么人们就不得不发明新的器具了。于是人们在原有器物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这一新用途做了一些改动。▲南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后来,饮茶的习惯传至日本和欧洲,一并传去的还有茶碗和茶壶。直至今日我们还在用中国的瓷杯饮用这种东方的饮品。在中国,茶具不仅在陶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也在工艺和实用性允许的情况下借用了青铜器和玉器的一些造型。这种继承对于茶具的造型、颜色和工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实际上完全创新的、纯粹属于陶瓷的艺术造型并不存在,但宋瓷在借用的基础上还是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时代风格。▲北宋·青白瓷茶瓶,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公元后的青铜瓶在西亚艺术的影响下有着优雅的轮廓线条,将雄浑之气转变为内敛雅致的风韵,这对宋代的陶瓷造型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古老的礼器在此影响下,轮廓线条也变得更为圆润。就手头的资料来看,我们已经可以确定地归纳出宋瓷的造型风格。▲北宋 ·越窑刻划花卉纹执壶宋瓷的色彩同样与青铜器和玉器有关。自古以来,玉器就以白色和深绿色为尊。玲珑有致的器物轮廓在光影之间投射到光滑的器物表面上,对中国人来说是极致的视觉享受,也被视作美学的最高境界。他们的审美已经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可以分辨最细微的色差。对瓷器来说,尽可能还原玉器的碧绿就是美学上的终极理想。▲北宋·汝瓷莲花式温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8世纪法国作家于尔菲写过一部小说《阿斯特蕾》,后来还被改编成大获成功的戏剧。小说中的牧羊人就总是穿着类似宋瓷一样青色的衣服,而这种颜色在书中得名“雪拉同”(Seladon)。它很快在大众之间流行起来,我们甚至把宋代一直到明代之间的时期都称为“雪拉同年代”。《中国艺术3000年》[德]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蒋洲骅 译定价:168.00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6宋瓷的青色实际上跨越很大,从浅湖绿一直到深橄榄色,从偏蓝的绿到偏红的绿,与汉代偏黑的深绿色有极大的差别。汉代的绿色只是器物外薄薄的一层,它的光辉是在地下的酸和潮湿作用之后才呈现出来的,但宋瓷的釉层则是扎实的厚厚一层,包裹其外,流光溢彩。▲北宋·钧窑天蓝釉盏托,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除了青色以外,还有少量宋瓷是白色的,更少见的则是紫色和极为罕见的黑色。由于釉浆中的天然杂质中有铁元素,瓷器的釉色中常常呈现出看起来有些脏的棕色,甚至带有黑色、红色或黄色。▲宋·定窑白釉刻回纹盏托,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宋·建阳窑黑釉兔毫盏,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这几种颜色的瓷器由于生产的难度较低,在日本也被模仿着制作,并在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发展成令人目眩神迷的艺术品。在中国本土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唯独青睐青色的陶瓷,在日本人们则对白色和紫色的瓷器抱有同样的喜爱。▲宋·龙泉窑青瓷莲瓣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瓷器的颜色适中是工艺中最难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青瓷的垄断生产国。同时我们也能通过颜色来判断瓷器制作的大概时间,至少可以确定某些种类瓷器最早诞生的时间。纯粹蓝、红和黄色的瓷器都是在明代才出现的,起码目前来看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工艺。上文提过的天青色曾为我们带来许多困惑,它实际是一种在蓝绿之间的颜色,也就是西方所说的“塞拉同”或“雪拉同”。▲宋·官窑青釉盏托,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器物表面常见的棕色是由于掺了铁的原因,绿色则是氧化铁起了作用,氧化铜似乎是后期才出现的添加物。这些混合物在自然条件下非常少见,必定是在一定人工配比下调配而成的。氧化的青铜器的颜色很可能激发了人们使用氧化铜的灵感。如今我们用化学分析可以精确得到的东西在当时只可能是不断试验的偶然结果。▲宋·福清窑黑釉盏,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当时中国的制陶业是使用较小炉窑的家庭作坊式工艺,因此原料的配比和釉彩的配方都属于家族的机密。要批量制作某些罕见釉色的瓷器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中国人普遍只是大概知道某些基础元素,所有颜色的渐变和细微的改变都需要不断的实验才能制作出来。▲宋·建阳窑黑釉盏,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比如白、紫或黑的釉色在不经意间成功呈现出来了,那么这个配方也仅限于在某几个甚至只在某一个家族内部流传,有时连制作者本人也不能完全将这些偶然得到的颜色再次呈现出来。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有些颜色的瓷器如此罕见,以及为何它们有时会彻底停产。《中国艺术3000年》[德]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蒋洲骅 译定价:168.00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6瓷业至宋代最为繁荣。但“瓷”这个字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它指的其实是一种用高岭土制作的,在敲打时会发出清脆的声响、坚硬的陶器。除了表面光滑的瓷器以外也有开片的瓷器,大多开片细如发丝。▲宋·官窑青釉方花盆,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里我似乎有必要介绍一下瓷器的制作工艺流程。瓷胎本身和上面所施的釉层在烧制后冷却时都会收缩,但不同材质收缩的比例并不相同。当然其中的差别极其细微,但这已经足够影响釉层的形成。如果瓷胎收缩得比釉层更甚,那么釉层在瓷胎表面就没有足够的延展空间,于是就会脱落,这样成型的作品是无法使用的。但如果情况相反,釉层收缩得比瓷胎更厉害,那么它们就会在不同的地方由于拉伸的作用发生断裂,而这种拉力和抵抗产生的裂痕会均匀地遍布整个瓷器表面。▲宋·官窑青釉蒜头瓶,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通过改变原材料的配比、增加硅酸的成分等手段都可以影响釉层收缩的程度,因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实验确定配比,保证瓷胎和釉层收缩的程度一致,确保釉层既不会脱落也不会出现裂痕。中国近现代的瓷器大多表面光滑,而更早的陶瓷表面却大多有着发状裂纹。出于这个原因,当时的陶匠渐渐发展出一种特长—— 凭借自己的经验在瓷器表面烧制出均匀分布的开片。在宋代时就已经烧制出了不规则的裂纹——蟹爪纹,以及细小的圈状裂纹——鱼子纹,后者在法国被称为鳟鱼鳞片。▲宋·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值得注意的是,鱼子纹在日本从未出现过,在中国也很少见。若不规则裂纹像动脉一样粗大的话,那就是烧制时的技术失误,只有当纹路均匀地散布在瓷器表面时,它们才具有艺术的美感。在同一件瓷器上可能同时有好几种不同形式的裂纹。另外还可以通过施加不同的色彩以及在裂纹中填色来增强瓷器的艺术效果。▲宋·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单色的陶瓷器身上是没有绘画装饰的。唯一的装饰就是瓷胎上以平刻或浮雕呈现的简单纹饰,在施釉时,釉浆并不会填没这些纹饰。浮雕纹饰由于凹凸较为明显,瓷胎更厚,因而颜色会显得更深。▲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碗此外还有用模具制作出较软材质的图案纹饰,然后再贴到瓷胎上一起烧制成一体的工艺,图案包括莲花、牡丹、花叶、藤蔓、龙凤、饕餮等来自更古老的青铜工艺中的纹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