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七下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李玲冰
2022-06-21 | 阅:  转:  |  分享 
  
总结回顾以小见大言简义丰叙议结合“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们常常想到他的业绩,想到他的美德。其实叶圣陶先生一生都在
追求真、善、美。他曾数次改名,有诗曰‘秉国之钧’,他愿做一个忠国、爱国、用一己之力改变国家之命运的臣子。因此取名‘秉臣’;有诗曰‘
圣人陶钧万物’,他愿做有贤德的圣人能陶冶世上的一切事物,后来就取名‘圣陶’。他还给他的孩子们取名“至善”“至美”“至诚”。感悟提
升美德养成于平凡普通的生活,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小事中。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丁卯年修润生疏商酌譬如朦胧
累赘别扭拖沓颠沛流离鞠躬尽瘁己亥末,
庚子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rùn字词积累mǎoshūzhuópìménglóng
léi·zhuibiè·niutàpèicuì丁是丁,卯是卯(钉是钉,铆是铆)略读课文略读提示:1.侧重观
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2.根据目的需要,有选择性阅读。3.注意力高度集中,注意阅读的效果。全文2291个字,读完用了___分
___秒。略读信息梳理:1.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先生的哪些事情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圈画批注。2.作者是如何评价
叶圣陶先生的?请画出评价性语句。品读人物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统一“做”和“作”用字体例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宽厚待人、谨严自律评价性语句对应的事情你的感受
或评析①②③根据表格提示,填写相应内容示例评价性语句对应的事情你的感受或评析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
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叶老先生对人对事,既严谨认真又诚恳谦逊、善解人意,教人不由得心生敬重。描改标点修
润课本示例评价性语句对应的事情你的感受或评析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1966年,叶老靠边了,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爷”。当时中央统一的课本没有了,各个省编的课本叫做《
政文》,等于是取消了语文课。文革中一点一滴建立的语言规范和美感瞬间崩塌,叶老一篇不漏地看报上的批判文章,也出门看机关、学校张贴的大
字报,回到家中,他不做声了。他有一个原则,既然不能说真话,他就不说话。在1969年后,叶老到北京,长期与家人分离,叶老内心感到孤独
,他开始给儿子写信,一写就是500封。资料链接:示例评价性语句对应的事情你的感受或评析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
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恭送客人真诚复信叶老享有盛誉、备受尊重,却总是平易近人、善良真诚,对同志情深意重,是我们学
习的楷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过渡,承上启下在做学问和使用语言上,叶老对己又“严”到什么程度呢?请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感受叶老的谨严自律。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
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
放松。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
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
爱国抗日活动,发表《多收了三五斗》等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先生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张中行(1909-20
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
古典文学,熟悉西方哲学。他为人低调淡泊,无欲无求。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平易自
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探究语言找一找具有这种写话风格的句子1.我第一次
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2.有人到东
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
上路才转身回去。简洁质朴……意蕴丰厚“繁碎”既写出鞭炮声连续不断、节奏快的特点,也写出作者的心情。听到叶圣
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于是传达喜气的声音,也成了惊扰,感到纷乱,直至“双层的悲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
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这“双层的悲哀”也表达了年近八十的张老对叶老逝世的哀伤和对岁月逝去的伤感。记得那是旧历丁卯
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叶
圣陶先生,人,往矣,我们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以及提
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第一个“常常”写出两人情感深厚,对这位业绩非凡的故人的离去包含着深重的悲哀;第二个“常常
”有对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推崇,也有对叶老主张还没有普遍受到“拿笔的人”的重视的无奈。“凡是……都要……”有对叶圣陶先生
提出写话主张的深重苦心的理解,也有对“拿笔的人”的殷切的希望。“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
,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负暄琐话》骥尾篇(周汝昌)总结回顾本文是一篇追忆故人的散文,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作者有着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将这种情感潜藏在了文字背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德行高远的叶老的追思景仰之情。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