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种隶书“雁尾”的书写方式

 虎晟 2022-06-21 发布于山东

“蚕头雁尾”是隶书的典型特征,尤其是东汉碑刻隶书,雁尾的形态甚至决定了其风格的走向。然而,由于汉碑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因此雁尾的形态极其多样而富于变化,其表现出的风格特征或秀美,或飘逸,或朴拙,或生涩,或端庄凝重,或高贵典雅,充分反映出汉代的审美信息。

汉隶平正庄严、古朴浑厚为主的艺术风格,和汉代各种造型艺术的特征相同,有着强烈的时代社会特点,适应着当时审美主客体的需要。纵观东汉碑刻隶书,其雁尾大体可分成九种类型:

一、飘逸的雁尾

在《石门颂》中,由于摩崖刊刻的原因,常有这种粗细变化不大的雁尾,顺势绵延起伏,伸展飘逸。书写时多用长锋羊毫或兼毫,参以绞转笔法,线条边缘苍茫斑驳,一片天然之态。如“上、龙”字。

图片

二、秀美的雁尾

最典型的秀美雁尾发生在《曹全碑》中,润泽舒展,粗细变化自然过渡,如芭蕾舞者,姿态婀娜,翩翩动人。书写秀美的雁尾,心态非常重要,用笔流畅切忌漂浮无力,扁姿舒展务求势气不止。如“心、贡”字。

图片

三、典雅的雁尾

《礼器碑》中常见一种方折的雁尾,如“折刀头”,方正典雅,雄健劲力,方折劲直。或由书写所致,或因刊刻使然,其成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雁尾姿态的可能。书写至雁尾折角处时,先以左刀刃左切后再右行出锋。如“下、不”字。


图片

四、宽厚的雁尾

这种雁尾常常作中间粗、两头细的姿态,以《封龙山颂》最为典型。该雁尾宽博浑穆,敦厚朴实,憨态十足。书写时切忌肥肿无力。如“休、之”字。

图片

五、端庄的雁尾

在《乙瑛碑》上的这种端庄的雁尾是东汉隶书的典型雁尾形态,在许多汉碑中都经常出现,如《张迁碑》《朝侯小子碑》等。此雁尾端庄凝重,饱满大方,堂堂正正,不激不厉,不温不火,遒劲中含蕴藉,刚健中见敦厚,既有庄严而雍容的气派,又给人以宁静、安详和稳定的感觉。书写时要饱满迟涩,切忌臃肿乏力。如“成、玉”字。

图片

六、笨拙的雁尾

这种雁尾多向上翘出,生硬苍古,转折处笔方而势古。《张迁碑》多此意。书写时宜小笔捻毫,粗短的直线显得强有力而又迟钝、粗笨、稚气。如“去、孝”字。

图片

七、敦厚的雁尾

这种雁尾一般都已改造成直线而略具弧势,雁尾的部分也由圆融敛锋渐变为齐平的方笔,丰满雍容,不肆不拘,含和闲雅,赏心悦目。书写时伸缩自如,适可而止。这正是汉文化表现出的包容性、含蓄性的反应,体现了汉文化“博大兼容”的特点。如“来、家”字。

图片

八、突变的雁尾

汉隶雁尾多渐变,虽有粗细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大。也有突变的雁尾,只是不多见。由于突变产生的粗细反差,带给观者的是跌宕起伏,在众多的平和、含蓄和朴实之中,起到了调解的作用,形成了活泼奔放以至怪诞奇谲的浪漫风格。这种雁尾在《史晨碑》中多有出现。如“给、以”字。

图片

九、挺直的雁尾

一般的雁尾都是以波曲的形态存在,只有极少数的雁尾呈挺直的状态,有的蚕头部分波曲,中部开始呈现平势,至雁尾部顺势平出;有的整体呈现平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如“南、颜”字。

图片

关于隶书的蚕头雁尾

    提起蚕头雁尾,人们总会想到隶书。是的,蚕头雁尾好像已经成为隶书的代名词。可是,有谁知道,蚕头雁尾一词最早出现时指的并不是隶书,而是楷书

    据《宣和书谱·颜真卿》载“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原来以为专门形容隶书的这个词——“蚕头雁尾”.最早的文字记载却是出现在评价唐人的楷书里!宋人米带也在他的《海岳名言》中说“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摘气,颜杰思也。”看来,在宋代以前是没有蚕头雁尾之说的,特别是在世俗认为蚕头雁尾最盛极的汉代,至少至今没有发现这样的记载。

    蚕头雁尾又称蚕头燕尾,《辞源》是这样定义的: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梁披云《中国书法大字典》二世俗对隶书横画起笔、横波收笔的形象说法。意谓一些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提,形如雁尾。《辞源》《中国书法大字典》起码提供了这样的基本信息:一是蚕头雁尾是一种笔法;二是蚕头雁尾特指隶书笔画。

    其实,蚕头雁尾形象笔画起码早在我国西周时期,鼎彝金文大篆字体中.就已经有精彩的表现了。圆浑雍容的起笔,钝厚开张的收笔,其形象特征在两周时期金文中随处可见。如:《令彝》《大克鼎》《大孟鼎》《墙盘》,等等(图2一l、图2-2)。

    蚕头雁尾出现最多,影响最大,乃至统领一种书体的当然是在汉代隶一肿。汉代隶书上承篆摘金文.茸爆剩篆摘高古、雍容、沉厚、肃穆的气息.在汉隶中得到承传并且发扬光大。蚕头雁尾特别是在东汉隶书中.表现达到了极致。无论是在工稳严谨类,如《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封龙山碑》《西岳华山庙碑》;方劲朴拙类.如《张迁碑》《鲜于瑛碑》《西狭颂》《校官碑》《肥致碑》;秀逸端庄类.如(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朝侯小子碑):宽博厚重类.如《邮阁颂》《衡方碑》《鲁峻碑》;遒劲萧散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甚至奇肆诡诱类,如《夏承碑》等碑中.把各自的艺术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汉隶推向鼎盛。

    古人把笔画比喻成“蚕与雁“这类动物的身体部分.绝对没有形貌比喻那么简单.他们之间一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简单地说.是把汉字的形态呈现.看作是一种与自然、与生命戚戚相关的审美呈现。而且.在不同时期.蚕头雁尾在不同#5体的形象呈现是不同的.同时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特征。一般来说.蚕头雁尾在隶书中比较张显.在篆书行草书和楷书中比较隐晦。

    蚕头雁尾在汉代隶书中.集中表现在横画上.它的形态最为丰富多姿,可以用千变万化来形容,它主导着汉隶的审美诉求。所以.世俗提到蚕头雁尾,即指汉隶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