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语言》父母怎么说才能塑造孩子学习型大脑

 安步看影视书 2022-06-21 发布于河北

父母的语言精髓在哪里

作者在书中说,“调查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三岁前听到的单词数量远远少于高学历家庭的孩子。靠救济金生活的家庭,孩子每小时听到的单词数是616个,工薪阶层家庭是1251个,高收入家庭是2153个。”
达娜·萨斯金德教授还说,“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然而,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早期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今后在学业中的表现。”
看到这里诸位明白了吗?父母的语言精髓在数量和质量上。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个高考状元在采访时说过的话,我相信他与父母健康融洽的亲子关系才是真的促进他学习能力强大的真正原因,而他的父母就是在语言的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的吧。
不得不承认,没有经济压力的家庭,父母相对来说是更包容和健谈的,他们有那个精力,也有那个意识来培养孩子的各种思维和认知。而在灌输的过程中,语言起到了主要作用,孩子必然会接触到更多的词语。
被经济压力困扰的家庭,父母本身就觉得压抑,显得寡言。所谓饱暖思淫欲,他们没有那个心思和余力来跟孩子对话,更谈不上质量。
这是非常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让父母们去内卷,而是我们不得不打起精神来,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必须要让自己开口说话,且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至少,这是一个突破口,是一个改变的希望,不是吗?

父母要怎么提高语言的数量

作者在《父母的语言》里说,“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会越好,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没有太大关系。”
在这句话里,作者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早期的语言环境”,也就是加强孩子的学习型大脑从婴儿时期就要开始。另一个是,语言能刺激婴儿的大脑。
既然语言这么重要,那么提高父母早期语言数量和质量显然是当务之急,怎么提高呢?
作者提出了“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同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
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比如提开放性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咿呀学语或是刚出生几天的婴儿,那么父母可以在给孩子换尿不湿的时候说话,给孩子喂奶喂辅食的时候说话,带孩子去商场或公园的时候说话。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知不觉增加了词汇数量,在刺激着婴儿的脑回路。此处荡开一笔来借用本书来解释一下婴儿脑回路这回事。
书中说,发达大脑的回路和其中的神经细胞以及身体内传递信息的特化细胞,其中上千亿的神经细胞都是完全互连的,被称为连接点,它连接着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的上千亿个神经细胞,是决定我们是谁,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的关键。
正因为连接体,大脑进化的存在,通过神经元回路和神经元突触,在听到父母数量和质量并存的声音时,婴儿会体验到存在感,并感到愉悦。
所以,父母的语言是促进孩子大脑进化的工具。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是不是就更加愿意好好学以致用这“3T原则”呢?

父母要怎么提高语言的质量

提高语言的质量也离不开“3T原则”,其实这个原则通俗易懂,难的是实践。那么落实在生活中,父母怎么办才能做到呢?
用积极的回应代替消极的回应
相信我们都很熟悉“延迟满足”的原理。然而,它应该被具体条件具体分析才行,尤其是针对婴儿,它是雪上加霜的一种惩罚。
我曾经看过一本育儿书,说婴儿降生在这个世界,他们是恐怖的,怕生存不下去。因此,为了让婴儿建立生存下去的信念,父母要满足他们的“上帝体验感”,即婴儿哭了就得及时抱起来,及时喂养,及时换尿不湿,让他们觉得自己就像上帝一样,一哭就能创造出他们想要的,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和舒适。
这里就是这个意思,及时回应孩子,也就是共情关注。然后给予肯定的反馈,而不是否定的。
肯定的反馈是,父母要肯定孩子,而不是打压和否定孩子。因为父母的话是可以让孩子内化成那样的,一个长期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成年后哪怕他再优秀,他也觉得自己不行,配不上。
用基于过程的称赞代替基于个人的称赞
基于个人的称赞是以孩子为核心的,比如就是一句笼统的你真聪明,你真棒。而基于过程的称赞是以孩子的努力过程为核心,比如你一直很努力,现在终于完成了这件事,真棒。
作者说,“如果孩子们更多听到的是基于过程的称赞,那么他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就不会轻言放弃,会坚持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更好。”
我学以致用了一次,孩子在拼稍微复杂的拼图时,她一度是很“崩溃”的,一直嚷着不会,太难了,妈妈快来教我。
我给她示范了一次以参照物拼图后,鼓励她举一反三,然后告诉她,大家都是从不会到会,耐心点仔细点,肯定就会拼好。
然后她开始安静了一段时间,最终发出了满是成就感的笑声,自言自语道,这也太简单了吧,每个人都是从不会到会的,我也是这样。
等她拿着胜利品到我面前“炫耀”时,我说,我有看到你在努力拼图,从一开始的着急发火到专注,这说明你在控制情绪。而且,我教了你一次,你就会按照这个方法做成,说明你学习能力很强。
然后我看到她的双眼在发光,笑得很开心,是真的相信她确实有能力克服困难,完成有难度的挑战。
很可惜,第二天我又开始降低了语言质量,被气得又开始吼叫她。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应该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有质量的语言,我希望如此吧(不太自信我的忍耐力)。
用成长型思维代替固定型思维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就比如鼓励女儿拼图的那个思路,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去克服困难,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事件。
固定型思维就是父母觉得这超出了孩子现阶段的能力和水平,直接放弃了陪孩子完成的打算。
很显然,成长型思维要鼓励,会增加说话数量,提高语言质量,也会刺激孩子大脑。
在幼儿园里,有些孩子坐不住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学习能力稍微显弱,而有的孩子学东西快,能集中注意力,表达能力强,这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早期语言环境量变达成质变的一个效果。
用建设性语言代替强制性语言
除了孩子在危险环境中使用命令或是强制性的语言外,生活中尽量用建设性语言跟孩子交流。
所谓的强制性语言是,“停下来!”“坐下!”“安静!”等,它缺乏因果思维,即没有告知孩子起因和影响以及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而建设性语言是给孩子选择的余地,比如告诉孩子,多吃蔬菜和鱼肉可以保持营养均衡,能让她长高,和小朋友一起跑和跳的时候能够轻松地赶上大家,甚至超越大家。但不吃的话,没办法增强抵抗力,病毒就容易伤害到身体。
相信我,当父母努力做到这些,孩子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