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20年新会柑大面积失收的原因,目前尚没有盖棺定论,但不少柑橘专业的专家已经大致划分了柑树治病的原理——9月份的反常气候导致新会农田的“土质”结块恶化后的地力下降,抑制了柑树的根系生长,从而导致了挂果期大量落果的情况。 一直以来,新会柑橘产业都极大地依赖于新会地区的“水土”,新会陈皮之所有必须由“新会种植”的新会柑制作,也是跟新会的“水土”条件密不可分。 数百年以来,新会柑就分布在新会县的中部和东部,即珠江三角洲的西江、潭江水系冲积平原。这类冲积土壤的特点:土层深厚、松软、有机质丰富,尤其拥有大量沉积物,柑农称之为“西江玉麸”。 所以,很多朋友问老李这个产区好不好,那个产区好不好,其实没有最好的产区,但必定有最好的柑场!只要在核区内选对“好水土”的柑场,就可以摘到好的新会柑! 新会东甲村的肥沃土地,可惜目前东甲耕地已不多 “柑场土质”是直接影响新会柑生长、寿命的重要因素据研究显示,新会地区的“土壤”是由于三角洲的河水流速缓慢,从各河流上游带来的大量黏粒胶体,它主要在带有负电荷与河水中的Na*(钠离子)胶凝作用而沉淀下来,形成黏重肥沃的沉积物,它的形成对于这类土壤性质和肥力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些条件都为驰名中外的新会柑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但是,近20多年来,新会柑园的土壤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不合理的施肥,造成有机质大大减少,土质钙化黏结,土壤理化性状变差,降低了原来对肥、水的调节能力,使柑树根系失去其所要求的适宜生活条件,造成柑树寿命短,坏树、死树日见增多,导致柑树单产、总产的大幅度下降。 2020年11月底被柑农砍掉的病柑树 有柑农就曾跟老李反映:2020年10月以来高发的柑树坏、死等,多由烂根引起,而烂根主要是土壤板结(俗称黏底)积水所造成。 根据新会农业局的柑橘生产调查材料显示,新会地区的柑橘园土层越浅,土质越黏实,其坏树、死树就越多;反之,土壤越深厚、土质越疏松,果树的生长就越好。 柑园土地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破坏了柑园的土壤结构很多新会柑园前身是不是种柑,而是种稻或者种甘蔗等,有的还搞一年三造,使土壤地力基础下降,给以后的柑园土壤带来不利。 过去果农间种是为“主作”服务的,对间种作物的品种、规格、种收时间都有所选择和规定,成为传统的间种制度:第1年瓜类、红薯;第2年红薯、芋头、姜;第3年基边之果树间种甘蔗;第4年停止间种。 这是果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对新会柑生长比较有利的间种方法。 但是,现在不分主次,片面追求复种指数高,土壤一年被耕锄多次,大量消耗土壤有机质,剩余地方,破坏土壤结构;尤其间种需水量大的蔬菜,经常淋水,使土壤常处水湿积水状态,含氧量减少,失去了沙田区的土壤松软肥沃条件,柑在这不良的生长条件下常常出现烂根坏树,果树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减弱。 老李的走访调查结果也表明,凡间种次数多、复种指数高,作自留地的果基以种植蔬菜为主、种植次数多、践踏多、土壤状况差,根系生长也差,死坏树比率最大,好树最少。 柑园土地(旱地柑) 不合理施肥,增加土壤酸度,破坏土壤结构新会柑种植区原是“海滨地带”,生长着大量的红树林。由于三角洲的形成,改变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条件而引起它的死亡,后来经过长期沉积过程,河流冲积物覆盖在沉积物之上,而形成了今天的冲积平原沙田区。其底层的红树林残体分解释放出大量单宁、硫化氢,后者溶于水变为“硫酸”,使土壤呈酸性。 而近20多年来很多柑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铵钙等,使土壤酸性更加增高。有机质肥料施用减少,用地不养地,地力受剥夺,土壤钙化,土质变劣。 柑园土地(水田) 不合理的耕作方法,加速了土壤的“变坏”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畜力、机力增多,牛耕、机耕代替了过去人力锄田、锄地,多年的牛耕、机耕使沙围田形成了“犁底层”,原来松软没有明显层次的土壤,已被一层坚硬的犁底层分隔为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三个土壤层次。 加之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石灰、蚝壳灰之类钙质肥,有机质又得不到补充,加速了耕作层土壤的钙化,土质变坏;有的地方在成围种柑橘时又不注意深耕,打破犁底层,柑橘根系就失去了所需的深厚肥沃土壤条件,加上土质变差,渗透性能不良,雨季使积水烂根,因而果树生长不良,坏树、死树不断出现。 柑园土地(水田) 排灌失去控制,使土壤恶化新会柑园分布于西江、潭江的下游两岸和银洲湖沿岸,可以潮汐灌溉,而银洲湖沿岸和接近的地方又受季节性咸潮(主要是冬、春季)影响。 干旱年份冬、春季潮水的氯化钠含量(在银洲湖一带)可超过0.2%,这样独特的“咸潮灌溉”特性,让新会柑的种植条件有了“道地特性”。而新会农民在长期的生长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利用潮汐、防潮防咸、合理排灌的经验,有效地控制了土壤的盐基分子的集聚和上升。 但是,近几年水利器材缺乏,水利系统失修,致使排灌失控,咸水涌流入果园,盐分上升到地面形成盐结皮(农民称为“白毛”或“盐霜”)。土壤盐分子积累多使土质恶化,果树受咸害而影响生长受害严重的引起烂根、落叶,以至果树变坏死亡。 水田柑场 新会柑种植土质改善的对策
必须贯彻为柑橘生长服务,以短养长的方针。 选择间种作物的原则:需水少;矮生浅根;1年生,一次收获;管理简单、费工少;不伤害柑橘生长,间种作物必须与柑橘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为了避免过多的人为践踏土壤,在现有基础上合理调整,针对很多“路边柑场”而言,大量的人践踏对柑场的土质非常不利,所以柑场需要免影响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柑场采摘,做好土壤的管理。 柑场路上被行人“践踏”过的土地
田新筑果园时不再用机耕、牛犁田,改用人锄深翻。人力“锄地”的优点:可以深翻20~25厘米,甚至30厘米以上;免除因机械重压引起的表土层与底土分离,破坏土壤结构良好。 圈枝柑的横根
施肥要以有机肥为主、如花生饼、豆饼、茶籽饼、人类尿、猪粪尿等。 根据新会柑橘根系浅生、地下水位高的特点,施肥方法以沤制腐熟,液体施用或浅沟(穴)施,薄土覆盖,施肥结合上泥覆土。 这样,可防止肥料蒸发、流失、增加肥效,又可结合疏通河沟利于排灌,增厚表土层。化肥在需要的情况下才施用,如老树收花肥、攻秋梢肥,以及补缺肥等等。 总的来说,按照老李选柑场的标准,必须是产区内的,符合地力好、水质好、树势好等条件的柑场,因为只有这样的水土条件都符合条件的柑场,其出产的新会柑才能达到“好”的标准。 毕竟“面粉”不好,造出来的“面包”又会好到哪里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