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1.1幅员辽阔的阿拉善|《驼乡风云》第一章:我的家乡

 北疆网络文学 2022-11-24 发布于内蒙古

原创作者:方勤学|内蒙古阿拉善盟

第一章 我的家乡

一、幅员辽阔的阿拉善
阿拉善是蒙古语,译成汉语,即是色彩斑斓的地方。故苍天圣地阿拉善,乃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彩色摇篮,我就出生在这个摇篮里。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的蓝天白云,长河落日,古刹平川,黄沙绿坪,敖包经幡,牧群驼铃,早己深深地浸入了我的生命,是故乡土之情根深蒂固。我为报答皇天后土之恩,殚精竭虑,为之奋斗了一生。
阿拉善地处阴山与贺兰山脉以北,故而史称漠北,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之地,有其悠久的历史变迁。解放前夕,由阿拉善末代王爷统治,解放后回到人民的怀抱。原先的阿拉善地域相当辽阔,解放后的几十年中亦多有区划变动。
现在的阿拉善建制为地市级单位,即阿拉善盟,始建于一九八〇年五月一日,是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到西所辖十二个盟市中最西部的一个盟,“盟”相当于省区下属的专署地区或市。
建立阿拉善盟以前,这片地方就号称苍天圣地阿拉善,统称阿拉善旗。当今的阿拉善盟辖区,包括现在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四个自治区级开发区。地处呼包银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交汇处。东与本区的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相连,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固原、中卫等地毗邻,西与甘肃省的景泰、古浪、武威、民勤、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走廊诸市县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达734.57公里。
地域辽阔,地理坐标介于东径97度10分至106度53分,北纬37度24分至42度47分之间,东西长831公里,南北宽598公里,总面积近二十七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的百分之二十二点八。
阿拉善盟人口稀少。建盟初期,总人口只有十三点九七万人,至二〇一七年末,常住人口达到了二十四点八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十九点二七万人,乡村人口五点五三万人,有蒙、汉、回、藏等二十八个民族。现在全盟三个旗、四个开发区中,下设三十个苏木镇,一百九十八个嘎查(村),四个街道办事处和五十二个社区。
建盟之前的经济发展方略,主要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之后的发展进程中二、三产业异军突起,逐步将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成为本地区财政资源的主要经济来源。
境内陆形,主要以沙漠、戈壁、丘陵、山地组成。举世闻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阿拉善盟全境,面积近八万平方公里。
这三大沙漠统称为阿拉善沙漠,构成世界唯一的沙漠地质公园:“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位居世界第四位,其中巴丹吉林沙漠居三大沙漠之首,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其地貌中也有零星的沃洲,但绝大部分是由复合沙山组成,海拔一般在一千三百米左右,最高的沙山必鲁图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一米,相对高度五百米,素有“沙漠珠穆朗玛”之称,高入云端,其不可逾越之势,使人望而生畏。
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其形体多为新月型的半固定沙丘,伴生有适宜人类生产活动的沙漠湖盆地区。面积分别为二点八万和一点零四万平方公里,沙丘的相对高度一般在百米以下,最高的也有二百五十米以上的,形似沙山。这里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气候的最大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少雨雪,蒸发量大,气候非常干燥,十年九旱。
沙漠深处极度缺水,在解放前可以说是飞鸟尽、人迹绝的地域,因而也是古时战场的一道天然屏障。
当今的阿拉善旧貌换新颜,今非昔比。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交通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穿沙公路四通八达,阿拉善已经步入全国旅游胜地之行列。当地有“十绝”景观之说,虽不能使人瞬间为之倾倒,但奇特之景,独树一帜,绝无仅有,观之者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在我回忆往事之前,不防先对家乡景观做个简单介绍,以睹为快。
第一、“塞外小北京”定远营。定远营是内蒙古西部极具传统特色的一座古城,概指巴彦浩特,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即1703年,是阿拉善盟保存历史文化遗产最集中、拥有文物资源最丰富的古城。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中,共有十二位满清皇室宗亲的公主授当朝皇帝恩准,嫁给阿拉善历代王爷,陪嫁的工匠们也把京式建筑风格带到苍茫戈壁。定远营依照北京颐和园的形式兴建了王府、寺庙,王府的布局好似清宫缩影,又依照北京的四合院格调修建了住宅区,故而定远营赢得了“塞外小北京”的美誉。
第二、曼德拉岩画。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缘的曼德拉山中,深藏的曼德拉岩画,约有四千多幅,分布在十八平方公里的岩壁上,镌刻着沧海桑田的印记。其密度之高、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实属罕见。它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珍品之一,形象地记录了远古时代以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被专家学者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第三、大漠天堂。全球唯一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号称“大漠天堂”,就在阿拉善,它含盖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等三大沙漠。现在的沙漠从远古传承下来的寂天寞地中复活了,开发出好多独具风格的景点,供游客观赏。在享受沙漠、戈壁草原文化之余,体验驾车沙坡冲浪、骑射等特色玩赏项目,则别有一番独到的情趣。再到蒙古包中席地而坐,品尝蒙古族风味的各类饮食,敬上美酒,喝上酥油奶茶,享用上香味浓郁的手抓羊肉,胜似天堂生活,令人终生难忘。
第四、悠扬牧歌,唱尽草原悠远深情。阿拉善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歌声嘹亮,舞姿豪放,马头琴优雅动听,长调悠远深沉。阿拉善的蒙古长调民歌独具特色,古朴庄严,曲调活泼,起伏宏大而自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蒙古民歌音调中的五声调风格。二0 0七年十月二十四日,我国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上面,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就有一首是阿拉善蒙古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第五、金色胡杨。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的胡杨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的三大原始胡杨林之一。每年秋风萧瑟的时节,胡杨林兀自盛装,一片金黄,耀眼锃光,美不胜收,迎来八方游客,穿梭于林中,好不心旷神怡。登高远望,金黄色的胡杨林如潮如汐,漫及天涯,这种难得一见的奇观盛景,令人流连忘返。
第六、佛教圣地。阿拉善寺庙甚多,其中大部分是著名的密宗寺庙,如广宗寺、福因寺、承庆寺、昭化寺、延福寺、红庙、阿贵庙等,仅在贺兰山中就有两座。还有一座净土宗寺庙,座落在营盘山上,名延寿寺,香火同样旺盛。
“贺兰”是蒙古语,意为“骏马”,贺兰山位于内蒙古与宁夏的交界处,是一条由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山脉,也是阿拉善盟最大的山脉,其主峰和大多数次峰,以及森林、动植物等,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境内。主峰名叫达郎浩饶,海拔三千五百五十六米,亦是内蒙古第一高峰。深山密林中建有广宗寺、福因寺等佛家圣地。
作为佛门圣地,阿拉善佛缘深广,广宗寺俗称南寺,传奇活佛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缘于这块“地如八瓣莲花,天似八幅金轮”的宝地,植下了深深的法缘,他于一七一六年来到阿拉善,一七四六年南寺尚未建成时,圆寂于此。在此弘扬佛法达三十年之久,阿拉善人民为其真身舍利专修了灵塔,永久供奉。他最美的诗文也广传于世间: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如此佳句,寓意博大精深,禅意浓浓,深奥莫测,至今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俗称北寺的福因寺,珍藏着大量的蒙藏文化遗产,寺院高庙白塔,透露出浓厚的密宗文化气息,吸引了众多虔诚信徒前来拜谒,更有诸多僧俗弟子和当代名人前来涤荡心灵,慰藉精神。
第七、梦想航天。坐落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航天城名扬中外,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曾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 “九个第一”,这里是实现中华民族飞天圆梦之地。额济纳旗政府旧址宝日乌拉,就是如今东风航天城的所在地,一九五八年国家将那里确定为军事基地。为了国防建设,一千三百八十六名额济纳土尔扈特人,举家搬离故乡,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八、居延遗址。穿越时空的旅行,掀开居延遗址。这片苍茫遗址,分布在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之间,集中展现于黑水城,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之一“居延汉简”,就是在甲渠赛出土的。在额济纳旗境内曾被黄沙几近淹没的黑水城,是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能勾勒出西夏王朝的辛酸背影。
第九、骆驼之乡。阿拉善素有大漠驼乡之称,依托三大沙漠中广袤的零星草地和水草丰盛的湖盆、沃洲,为这个善于长途迁徙的大型吃草畜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共有三个双峰驼品种,即阿拉善双峰驼、新疆双峰驼和苏尼特双峰驼。
阿拉善双峰驼是我国荒漠地区特有的畜种,产于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一九九〇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阿拉善双峰驼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年,是一九八二年,当年六月末的存栏头数一度突破了二十五万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一。之后,因草场干旱退化,逐年变动起伏,趋向递减态势,截至二〇一七年,仅保有十一万四千峰。
第十、玛瑙奇石之城。作为著名的中国观赏石,阿拉善奇石珍奇独特,千般玛瑙万种玉,克隆着世界珍稀万物,惊世骇俗,绝妙无比。中国四大奇石中的《东坡肉形石》、《岁月》、《小鸡出壳》等三大块,就出自阿拉善。奇石品种之繁多,形象之生动,驰名中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是阿拉善左旗北部的几个出产奇石的苏木镇,有不少牧民凭借草场和地域的独特优势,短时间内因奇石而变成了百万富翁。由此带活了整个奇石市场。现在的巴彦浩特已经新建奇石馆,并伴生出许多奇石店铺,而阿拉善也成为世界奇石集散地之一,巴彦浩特被誉为塞北玛瑙奇石之城,吸引着来自海内外奇石界的收藏家和爱好者。
(长篇连载,未完待续)

方勤学,笔名潇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蒙族,生于1938年。1961年肄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无线电子学专业,曾长期在牧区从事基层工作,后任职于阿拉善盟统计局综合科,统计师,期间编辑、审订过数年的《阿拉善统计年鉴》。一生致力于统计、会计专业知识的研究,服务于社会经济工作。1995年退休,2014年动笔回忆,历时八载,于2022年春完成长篇回忆录《驼乡风云》初稿。


★★ 平台简介 ★★

【编委会】

主编:袁华年  顾问:曾林松

编委:彭桂芸  汪建民  王金光  张尚东

         李永清  桂玉英  李玉秀  纪雅太

【阿拉善文学】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阿拉善盟作家协会、阿左旗文联联合推荐原创文学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期刊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公众平台不限年龄、地域,为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