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史丨为什么同样是偏安,南明的历史地位远不如南宋和东晋?

 人文之光 2022-06-21 发布于辽宁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三个偏安王朝,都是基于丢失中原基础上,退守江南的状态。这三个王朝分别是:东晋、南宋和南明。

但是这三个王朝的历史地位却截然不同:

东晋是毫无争议的正统。东晋时期,虽然北方的前赵、后赵强大,但是面对东晋,这两个赵国都感到无奈。甚至前燕还一度表示自己是东晋的藩王。前秦虽然一度有了吞并东晋的想法,但是淝水之战不久,前秦就陷入崩溃。因此,在绝对实力面前,北方各国大多也承认东晋的地位。

南宋的正统地位争议性不大:虽然南宋一度向金朝称臣,导致自身的正统地位受争议。但总的来说,因为北宋的缘故,历史学者使用正统纪元的时候,往往采用南宋纪元。这也说明了南宋还是被默认为正统的。就像我们现在,也经常说“唐宋元明清”,而很少有人说:唐宋金元明清。

唯独南明的地位尴尬:整个南明,其实已经被默认为“伪朝”。这其中,原因何在?

个人认为:

1、南明法统问题

明朝崇祯帝在北京自杀以后,明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开始围绕皇位问题进行扯皮。其实客观来说,按照宗法制,继承皇位的应该是福王朱由崧。但是,南京朝廷的很多大臣,却不主张让朱由崧继位。主流观念认为是: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当年国本之争的时候,和东林的势力结怨。所以东林们担心:如果朱由崧做了皇帝,会不会打击迫害这些大臣?

其实个人觉得,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泼皮无赖出身的朱元璋,和杀人变态狂出身的朱棣,他们的子孙,特别喜欢破坏规矩:比如嘉靖帝的大礼仪之争,事实上就是对宗法制的破坏。而宗法制在嘉靖时代遭遇破坏,其神圣性受到影响。这也间接影响了朱由崧按照宗法制接班的法理依据。

最终在多方扯皮之下,朱由崧还是得以称帝。不过,朱由崧登基没几天,就发生了真假太子案。同时,南明大将左良玉也以这件事为口实,讨伐朱由崧的弘光朝廷。左良玉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南明弘光朝廷的看法:那就是,弘光朝廷是一个伪朝廷。

与此同时,左良玉的行为也充分说明,南明弘光朝廷就是一个徒有其名的朝廷,不论是法统还是实际影响力,都不足以和东晋、南宋相提并论。

因此可以将其事实上视为伪朝。

2、拼盘南明

朱由崧的弘光朝廷开张不到两年就被清军击破。而弘光朝廷垮台后,明朝残余势力也就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局面:比如福建的唐王朱聿键被拥立为皇帝,建立隆武朝廷前后,浙江的鲁王朱以海就表示不服。

等到隆武朝廷和唐王各自垮台后,朱由榔的永历朝廷在广东开张。之后的永历朝廷一直依靠李自成的余部和张献忠的余部撑场面。可以说,永历朝廷可谓有名无实。

也因为整个南明给人一种昙花一现以及乌合之众的表现,甚至南明历史上还出现过两个南明皇帝同时存在而且互相火并的局面:永历帝登基之初,就和隆武帝的弟弟绍武帝有过火并。这一切,都让人难以把南明视为一个正儿八经的朝廷。因此,南明不被视为明朝的一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