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我想不出昵称 2022-06-21 发布于辽宁

我在两样东西的学习上吃过很大的亏,走过很多弯路。一样是英语,一样是围棋。现在我总算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围棋下这么臭——不是因为智商,论智商,我算得上中等,数学也可以,象棋下得也行。但围棋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得不到精确的反馈。

你要想进步,得知道每一手棋走得好不好。比如说,一盘棋是200手,你得知道其中每一手,有没有问题。可是在以前——AI没出来,周围也有没有专业老师教的情况下,我得不到这种反馈,只能得到“每一盘棋是输是赢”的结果。

这种反馈太粗了,不够具体,我也就无法根据它去改进每一步棋。在很长的时间里,哪一步是问题手,自己永远不知道。于是,错误的下法记得越来越牢,不断巩固和强化,就不行了。

我学英语也是一样。学得好或不好,并不能在每一个细节上得到反馈。我那时候是初中才有英语课。而小学二年级,我爸就买来英语书让我学——还是成人的自学教材。单词念错了也不知道,也没人纠正。一开始入手,很多东西搞错了,或者学得不准确,后来想矫正就很难。这就像乡音,很多人虽然也会说普通话,但总是带口音,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常常搞混,矫正起来比小朋友从零学起要难很多。

我学英语花的很多时间是徒劳的。高三的时候,试着拿本词典,把张爱玲的小说翻译成英语——忘了是在哪儿看的,或者自己拍脑袋想的办法,现在看,太愚蠢了!类似的事情,高中干过,大学也干过——专挑最难的句子抄下来,死长死长的,分析结构和成分;用刷题的办法学英语,做上千道语法题,对了不知道为什么对,错了也不知道为什么错。时间都白瞎了。

关键是,没有人打断你——这是最大的麻烦:你走上了错误的路,但没有人提醒你停下来,你自己也不知道停下来,还奋力往前冲,觉得可有干劲儿了。

在数学上,也碰到过这种时候:高一,我舅舅的外甥女,比我高两级,给了我一本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书。那是高考用不着的。我也看不懂。觉得很厉害,每天晚上下自习后,泡上一杯浓茶去抠——实际上只有副作用。因为题目全是超纲的,根本没学过,看来看去都是白看。好在没搞多久就放弃了。

学好一样东西,靠三方面:天分、正确的方法、花费的时间。我现在对“天分”有一些跟以往不同的理解:一个人,在某方面有没有天分,不是看他目前水平怎么样,也不是看他花过多少时间,甚至不看他掌握该领域的知识快不快,最关键的,是看他能不能自发走在对头的路子上。

也就是说,没人教你,你摸索着学,走的路子是对的。这很难得。不久前,我出了一些毗昙题目,收到一些解答。我看了,不仅知道谁学得好不好,还知道他们适不适合学这个。适合的人,不见得学过,不见得能答对,但他的思路是对头的——他知道去哪里找答案,哪怕得不到答案,也能找到与答案相关的依据放上来。而不适合的人,说得天花乱坠,却连题目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

见过一些人花不少时间学,很用功,但没有成效。他们的学法和我下围棋差不多:下错了,却不知道,把错误的东西不断巩固、强化,理解的知识是错的,学习的方法也是错的,这就难办了。

其实,内容和方法的错误是关联的。好的方法,能够及时有效地给你反馈,把你对内容的错误理解揪出来。就好比编程,你永远得debug。——如果一个程序员天天写代码,拼命写代码,也读很多别人的代码,但从来不debug,那他的水平一定是不行的。用《红楼梦》里贾宝玉评价香菱的话说,这里头是有个“三昧”的,香菱写诗,写到第三首,就得到了“诗中三昧”;但一个从来不debug的程序员,他是不可能得到“编程三昧”的。

只是,很多领域,不像写代码那样——你没有一个debug的工具。那么,是否能手动debug,就成了判断你在该领域有没有天分的标准。——对数学来说,做题就是很好的debug办法。

在知乎上看到个帖子,有人说自己毕业后自学数学,看了哪些书,底下就有人评论:难道学数学可以只看书不做题?——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只看书,对书上内容的理解,和做了针对性的题目,是非常不一样的。你觉得你理解了,都懂了,不考试,还以为自己学得很好,一考试,完蛋了。所以,考试就是debug的过程。碰到具体问题,你才知道,原来自以为掌握的地方并没有掌握,以为理解了的概念并没有理解。

无论哪个领域,如果你能自发找出debug的办法,不用老师指出,你就能很快发现自己哪里搞错了、有问题,那说明你在这个领域有天分。有些领域的debug是很模糊的。比如文学创作。——写一篇文章,你怎么debug?

一篇到处是bug的文章,你可能觉得很完美呢。而且,文章的bug很多时候不在细节上。电脑最多只能帮你检查错别字和语法。你写了一篇没有灵魂的文章,怎么知道它没有灵魂?怎么下次避免写没有灵魂的文章?文章的灵魂到底是什么?潜藏在哪里?

如果你能自发地留意到这些问题,甚至找到答案,表示你真的有文学天赋。因为你发现了debug的方法,从而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你写100字,这100字好不好,你心里有数;写1000字,好不好,心里也有数。但如果,你写了100万字,这100万字好不好,你心里还没一点数,那不就瞎写了吗?——你的训练与改进是没有方向的呀。

因此,提升水平的前提只有一个:知道问题在哪。

大多数人,学大多数东西,都要老师带。老师避免他掉到坑里,教给他正确的方法(前提是老师不草包)。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也会碰到天花板。想持续地提升,也需要一个前提:永远知道接下来的问题在哪儿。

哪怕以前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还会有新问题。找不到新问题,你就不可能进步了。在一个领域,能不能持续发现新问题、好问题、真正的问题,才是有没有天赋的体现。

有天赋的人,不是说他掌握知识多么快,而是说,他总是能发现那些别人难以发现又至关重要的问题。甚至,还能针对那些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靠谱的思路。

很多人没有提问题的能力。他提出的问题,别人都提得出。他往往是模仿别人,提个类似的问题。我看有些人学习毗昙,写学位论文,张三写界品、李四写根品、王五写业品、赵六写随眠品——看似都有选题,都在解决问题,实际上没有真正的问题。方法是别人的方法:不同语言的对勘,注疏的汇集,一二手文献的引用,等等,但是,搔不到痒处。真正的痒处在哪里,他发现不了。

一个学科的真正问题、重大问题,来自该学科的内在矛盾,它有可能让该学科继续发展变化,甚至终结该学科,或者孕育出另一门学科。对一门学科、一个领域有真正的理解,不仅需要掌握必需的知识,还得能洞察该领域演进的动力——包括所考察问题的变化,和介入方法的变化。不是说列举一些浮在表面的差别,或者随便拿两三样东西对比对比,就算是发现问题了。

如果你看不到真正的问题,就只能提出些没有营养的问题,甚至垃圾问题,并把精力虚耗在这些根本无需关注的事情上。好的问题,哪怕不能解决,仅仅是提出来,也意义重大。在一个领域,只要能提出好问题,问到点子上,就能走在对头的道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