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独特瑰丽的乡愁》作者:周西忠

 作家文坛 2022-06-21 发布于河南

      他瑰丽的乡愁,是永远的诗。

  一九九八年他来到了风凰镇,最初成行的两个字极简单:扶贫!没想这两个字铸就了他的后半生。从此他就心安在扶贫上,心安在永远的乡愁中。第二故乡,二十多年的乡愁,也许是中国扶贫史中最瑰丽的诗章。

  作家王建生是最关注他的人。密切接触,多次深入采访,终于用十五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心安凤凰岗》为他刻像塑身。翔实且细腻的叙述,栩栩如生地描摹出中国扶贫路上的一个矢志不移的老楷模,一个七千多个日子磨砺的英雄,一个四乡八邻的农民视若恩人的好干部,徐政委。

  他叫徐宗元,大校,武汉警备区政委,市委常委。这里不叙他军旅生涯的历程,专描他二十多年的扶贫之业绩,深深浅浅的故事,浓浓淡淡的记忆,承载的是一种独特乡愁。笔墨勾勒的乡愁,都是黄土地的芬芳,也许淡雅,也许婉约,也许孤独,也许感伤,但都是生命的真迹。也折射了黄土地在岁月里的命运和波光。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是时代的潮向,而农业、农村只是裹携着前行,是潮向之外的篇章。有荒芜,有枯黄,还有贫穷。扶贫的选点,也都是自然条件差的落后地方,自然是贫困缠身的地方。风凰镇,武汉市现保留的镇建制农村,与红安、麻城接,燎原过黄麻起义的火种,是老苏区,也是贫穷之地。山地多,水源缺,传统的产棉区,市场调节后面临诸多问题,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问题,种什么?!

  扶贫不是带物质的慰问,扶贫是站在土地上和农民一样焦虑一样忧患,当传统的植棉被市场否决,浓浓乡愁的第一行诗,就是黄土地上处变不惊地寻找自己的方向。如驾车,如撑舟。只是硕大广坦的土地,驾驭之难,超乎想象,沉甸甸的行进,年轮之履诉说着季节的忧虑徬徨。

  徐宗元有个小本本,记载着他2001年至2003年间关于种什么的走访调查或者操作记要。内容细致具体,如走访试种甘蔗的农户,如走访试种水果的农户,再如三次赴江夏区探访红薯,两次进大别山摸索油茶树的栽培……四出察访,只是为凤凰镇的农民支招,寻找适合岗岭坡地种植的品种。

  忧农民之忧,急农民之急,从种什么开始,到走什么样的路,到怎么摆脱贫困,操心就成为他扶贫的主弦。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有两大本读报剪辑,

  里面都是关于农业生产和茶叶的资料。剪辑内容的跨度近二十年,沉甸甸的浓缩了他的关注与思考。

  厚重的乡愁,不是词语组撘的文字,而是岁月里持之以恒的修为。

  乡愁是锄禾日当午的汗滴,乡愁是写调查报告时的走村串户,乡愁是凤凰岗上第一片茶叶的企盼,乡愁是绿之源万亩果蔬破土前的奔波,乡愁是凤娃古寨的四A景区的筹备,乡愁是凤凰镇一方热土上每一次与贫困的挣扎,乡愁是每一次用拼搏的胆识与新时代的拥抱。

  乡愁是没有告别的相逢,乡愁是甘苦与共的厮守。七十七岁高龄的徐政委,脱下军装二十三年的徐政委,今天,依然脚穿军鞋行走在凤凰岗的坡坡岺岺,比退伍年数长一年的扶贫工龄——他自誉扶贫是无薪的义工——在中国的扶贫史上,不知还有没有比他年限更长的义工。

  乡愁是美丽的,其美丽的程度被岁月拉长,久久弥香。解放军报曾用头版的长篇报道宣传徐宗元的扶贫十三年的感人事迹。国家级大刋《时代的报告》也登载了徐宗元的报告文学。而今,二十四年了,他依然走在扶贫的乡村之路。文字是丰富,一字一句,一笔一划。步履是坚实的,一踏,又一踏……

  楷模的出众之处,就是身上具有神秘的力量,在想象中,在理解外。如徐宗元,凤凰镇对于他,不是故乡,依然乡愁,而且浓厚得与血脉调和,从此无解。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不是故乡,依然乡愁。沉重,艰辛,丰满,且又独特。或许作家王建生就是为他的独特作注,心安凤凰岗!站在凤凰岗上体察民生,站在凤凰岗上拥抱新岁月,一根风骨,伟岸如旗,尽管只有脚上的鞋保留着军人的痕迹,尽管退伍已经二十三年,可在凤凰镇,人们还是一口一声的徐政委,好政委!

  乡愁如诗,亦可以凝固成雕塑,永立民心。

作  者  简  介

zuozhejianjie

周西忠笔名:西中网名:舟戈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