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学习之六十:韩翃《寒食》

 晨曦深处 2022-06-22 发布于河南

唐诗学习之六十:韩翃《寒食》

作者:张项学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绝诗。韩翃,河南南阳人,天宝十三年进士,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诗风富丽华美,他的五律《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题僧房》、《送故人归鲁》,文笔洗炼清丽,佳句叠出;七律《送客水路归陕》、《同题仙游观》等以技巧圆熟著称七绝《宿石邑山中》、《送齐山人归长白山》、《送客贬五溪》等明快华丽,寄兴托意,尤其是这一首《寒食》。

      寒食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禁烟火,吃冷食。传说是春秋时期,介子推追随晋国公子重耳躲避祸乱流亡,终不离不弃,不惜割股奉君。当重耳执政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时,他却不为功名所动,携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怎知介子推主意坚定,最终被火烧死。晋文公敬重介子推,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此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古代写寒食的诗很多,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的禁火是禁老百姓的。宫中的寒食节正如初唐诗人沈佺期描写的“行乐光辉寒食借,太平歌舞晚春饶”,而民间在这一天的景象正像胡皓的寒食诗中描写的“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

      韩翃的这首寒食诗描写的就是宫中的景象。

     起句从京城大处着眼,抓住一个“花”字以体现春,而飞花就具体到了暮春;承句抓住一个“柳”字,这里除了柳是春天的代表之外,还有寒食节有寒食节折柳插门上的习惯。插柳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传说介子推是抱着柳树被大火烧死的。除了折柳插门,很多地方有折柳插坟的习俗,我小时候记得豫西一带就有这个习惯。

      韩翃的前两句清新明快,点名了季节地点,描绘了寒食节期间春日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美丽景色,为后面的宫廷传火做足了铺垫。其实,这两句的意境在苏颋的《寒食宴于中舍别驾兄弟宅》一诗里就有过,苏颋的诗句是“晴花处处因风起,御柳条条向日开”。

      韩翃的后两句才是这首诗的重点。寒食节宫里传火,也是一种习俗,当权者的意思,一方面让近臣们学习介子推那种割股奉君的忠贞精神;一方面也是显示近臣们的优越感,使他们感觉到“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在官家看来,这后两句描写的就是宫廷中飞马传递蜡烛,蜡光冉冉、蜡烟袅袅的的美丽夜景。从全诗看,前两句描写京城晴日明朗景色,后两句反映宫廷夜晚悠闲惬意的特殊享受。要不然唐德宗怎么会对这首诗赞赏有加,因此而授予韩翃驾部郎中,最终使他官至中书舍人。

      但在百姓看来,这首诗就是在讽刺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在抨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不平等现象。平心而论,韩翃当时或许是和其他诗人一样的一种颂扬,未必就有嘲讽的意思。不过,像他这种当时能博得当朝欢喜而加官进爵,以后又留下了一个敢于暴露和抨击时政的美名,确实少见。

读韩翃《寒食》感

阳光漫洒总关花,何处风来柳不斜。

溯尽古人寒食路,月明山外照农家。

悠雲作于虢州拾叶斋

2022/06/18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