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读书

 懒人阿哥 2022-06-22 发布于广东

石榴花,图片来自留云草堂公众号

1、夏至

    九点半起床,煮一壶水,把茶叶放落盖碗慢慢摇了几分钟,水沸洗茶具再摇茶,然后泡茶,给自己倒一杯后,翻看朋友圈,有人说夏至。

    夏至狗肉下酒是应节之人间好美味,可惜,感冒未痊愈,只得望“狗肉和酒”兴叹。

    没酒的第四个夏至,心想,没酒,就清茶慢煮夏至吧。

    据《花开未觉岁月深》里所说,古人用“日晷”与“壶漏”来计时。“日晷”是在白天测量太阳的影子,故称“昼晷”。太阳落山后无影可测量,壶漏便用作夜晚计时的工具,故称宵漏。夏至这日,白昼最长,夏至后,夜就渐渐长,所以韦应物就有“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这样的诗句。

    夏至在农历五月下旬,五月石榴花开,故又称“榴月”。石榴,又名安石榴。花期五月到七月,九到十月果成熟。

   石榴原产于古波斯一带,即今之伊朗,据传在汉武帝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

   关于石榴的诗句,宋人苏舜钦有“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欧阳修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2、读书

    午餐后,翻读王为松的《文字的背影》,此书为重读。这册书里,除了记述了王为松老师同黄裳、王元化、陈子善老师等人的轶事等书人书事。为海豚出版社出版。

     王为松老师和俞晓群老师同为出版人,俞晓群老师在序里谈到书写和阅读如是说:欧洲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有两个标志,一是蒙田散文一类作品的出现,人们开始书写个人的历史与感受,他们赞美个人的历史,而不是公众的历史;他们赞美自己的特立独行,甚至怪癖和偏见。再一是阅读成了个人的事情,人们从教堂和广场,退回到自己的屋檐下,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家中,躺在草地上,倚在大树旁,读自己喜爱的书。

   人们在某个时候需要阅读和书写来释放或表达自己内心的一切。阅读有时也能抒怀的,读作者的文字,随他隐藏在文字里的东西去思考,读出文字后面的东西,这也是读书的收获。

   对他写《书与我》里《伦敦的书香》中写道“满伦敦都是这些书,满伦敦都是读书人。也许是因为这个城市多雨,所以百般无聊赖,很多人拿起笔写书,写书,写书。”这样寥寥几笔,把一个世界名城写成满是书香满是读书人的城市。多雨的城市,可以任性地读书,书台放着一杯红茶,何等的右闲,心里非常的向往。

    王为松老师在《如果没有书,我会在哪里?》里讲述:有朋友很奇怪问我,你自己在出版社,已经有这么多书了,为什么还要买书呢?书多,和买书,又有什么关系呢?对我来说,这些书,早已不仅仅是书,借用一下王尔德的说法,除了诱引,我什么都能抵抗。

    王老师的外婆以前当过女子师范老师,在他外婆的观念中,念书就是写好作文,写好作文就得先多买书看。

   颇喜欢这篇文章里的几句话,如 “凡事常怀敬畏之心”“面对复杂,保持欢喜”“有心则不难,有趣则不烦。”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陷入沉思,并不断地反问:假如不读书,自己会变成一个怎么样的人?打麻将?喝酒?或那些无聊的应酬?假假如不买书,这几年所花费在买书的钱会用到哪些地方呢?

    虽然,这些假如都是无法预料,但确实这些读书后,自己改变了很多,最起码懂得低调和谦卑。

    说真的,如果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里,能静下心来读一点书,等于夏季里觅到一处避暑的幽凉。

壬寅年五月廿三日晚,整理于小城静心斋

图片来自菖蒲草堂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