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专业,做出面向未来的选择

 田王老羊 2022-06-22 发布于河南

理解专业,做出面向未来的选择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1日 13版)

山东青岛考场外的温馨一幕。张鹰摄/光明图片

海南高考评卷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苏弼坤摄/光明图片

在贵州岑巩县第一中学,老师击掌为考生加油。

  主持人:本报记者 晋浩天 柴如瑾

  高考成绩公布在即。常言道,“七分考,三分报”。这段时间里,深入了解各学科特色,并从中选择中意的专业,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前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分为14个学科门类,各学科又分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分别对应本科教育中的专业大类和具体专业。本刊6月7日推出首期《2022聚焦高考》系列报道,介绍了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理学、教育学、医学7个学科的专业特色、核心课程及发展方向,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其余7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哲学、军事学、历史学、工学、农学、管理学。

交叉学科:

培养未来科创领军人才

作者:丁汉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1日 13版)

  科技创新、突破与发展越来越依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这些革命性、颠覆性技术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化学、光电信息、计量经济等诸多领域,将对未来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从发生学角度看,学科凭借相对独特的思维方法与规范独立的理论体系,往往会在其知识领域内产生认知排他性。而交叉学科则力求打破学科壁垒、贯通学科内容、融合学科优势,探索协同创新方向。交叉学科将如何通过协同创新,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有三点:

  第一,夯实基础知识,强化经验直觉。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交叉学科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研究领域,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第一个难题。要让学生在既有学科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综合特色的知识体系,关键在于强化基础训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数理、哲学、工程科学等基础训练,老师们将带领学生深钻细研理论,培养学生的逻辑论证和独立思考能力,悉心打磨科技创新的“器”。

  第二,跨学科衔接学段,培植灵感沃土。交叉学科包含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工科方向,也涵盖生物化学甚至文学艺术等基础学科。学生能够通过跨专业选课接触不同领域的前沿研究,也能打通文理医工的传统壁垒,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在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学生还能提前选修硕博课程,尽快进入科研领域。横向跨越学科结合纵向衔接学段,学生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当下科技创新的“势”,有更多时间选择未来科技创新的“术”。

  第三,研究项目促学,连接理论实践。交叉学科在融合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必将汇聚各学院科研平台。在跨学科学术训练后,学生和学业导师共同研讨能激发多学科思考,挖掘学科交叉创新点。而在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的前沿项目中,学生能站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思索创新点的可行性、实用性、可推广性,从而开拓出自主创新的“道”。

  交叉学科既意味着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也意味着学生、老师、院校、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整合互补、各展所长。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即“博而精”“勇而智”“广而诚”三个方面。“博而精”是指跨学科的复合知识与过硬的专业核心能力;“勇而智”是指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探索创新、善于转化的智慧;“广而诚”是指放眼全球的广阔视野与强国有我的赤诚之心。

  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生长点,交叉学科将为有志于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人才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开放性科研平台。毕业生就业领域多样,职业选择包括但不限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企业,主要从事的工作以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为主。我们热切期盼青年一代投身技术前沿,一起探索未来的奥秘!

  (作者:丁汉,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

管理学:

并不遥远的“俗世哲学”

作者:赵晶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1日 13版)

  管理学伴随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而蓬勃,其主要研究成果又透过现代商学教育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近百年来人类生活的急遽发展变化,让这个年轻学科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形态,多子学科、多学术传统交融激荡、和谐共生。

  管理学的内在多样性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为管理学人带来了某种“幸福的烦恼”——如何有效概括我们的学科,从而让它更好地为更多人服务。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共识是:管理是距离普通人并不遥远的“俗世哲学”,它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长期目标并找到存在意义。日常和哲学的组合本身具有令人着迷的张力。前者指向目标、计划、优化、效果、发展性和效率性;后者指向研究、询问、讨论、反思、创造性和思辨性。人们常说,管理行为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称对应的管理学科为“俗世哲学”。

  管理学距离普通人并不遥远,它的效果实际而亲切。“俗世”部分能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科学方法和专业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市场预测、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通过运用机器学习、文本挖掘等数字化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灵活应对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对商业世界带来的挑战。管理学需要透过管理实践表象把握事物本质,这需要哲学智慧。

  随着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解放给予人充分思考和发展自身价值的机会。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要求管理者不仅具备创造力、敏锐力、探索力、洞察力、学习力,更需要结合跨学科知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站在当下节点,我们要深度思考未来的社会和组织会是什么形态,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如何兼顾经济价值与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选择、激励、培养、发展人才,如何依托管理思维实现组织“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之间的有机结合,确保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为管理教育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管理专业知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能够运用数字化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化视角来批判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管理人才。

  在职业发展方面,管理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骨干人才。管理学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兼具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就业出路广阔,可去金融、会计等行业从事专业服务,也可去互联网企业或实体经济企业从事综合管理工作,或者进入政府管理部门从事商业政策决策,以及前往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学术研究等。

  (作者:赵晶,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工学:

融合科学素养与工程能力

作者:刘媛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1日 13版)

  工学泛指工程、工艺原理和实施技术等工业科学。在我国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下设30余个专业大类,如机械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土木类、航空航天类等。

  提到工科学习,不少同学会认为是“泡在实验室做实验”。实际上,要成为卓越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科学素养和工程能力融合、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并重、追求卓越与团结协作兼备等能力品质。国内一些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采用了“通专融合”“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式。

  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制育人管理,按培养大类打通一年级课程,强化数理基础,注重基础素养与工程素养的衔接;二年级起以开展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材化、生命等各领域工程基础贯通课培养;三年级起实施以研究型、项目制为主要授课模式的专业核心课,重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形成理工结合、工科交叉、工管融合、工文渗透的新形态育人方案。

  就读工学专业的学生应努力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培养运用数理和工程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处理工程与社会、健康、法律伦理的关系,增强团队协作、交流沟通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专业课程外,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参与赛事等实践性活动,将实践同所学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也是新型工学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这方面的国内国际赛事有很多,如“互联网+”“挑战杯”等。不少学校还有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学生走入生产一线,在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学有所用。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工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持续增加,就业方向也愈发多元,主要在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等。例如,航空航天、机电、力学等相关专业主要在航天、兵器、船舶等行业就业;机械、车辆等相关专业主要在汽车、高端制造等行业就业;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等相关专业主要在各大通信运营商、雷达、电子科研单位以及互联网和金融科技企业就业。

  (作者:刘媛,系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教学研究室主任)

农学:

在希望的田野上干事创业

作者:韩娟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1日 13版)

  多年前曾有人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如今,我们用事实回应,一代又一代农业科学家用智慧和汗水,不仅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还实现了农林领域诸多技术突破,质疑不攻自破。

  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农科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涉农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学习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三方面特质:一要有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专业情怀,以及服务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二要有浓厚的学科和专业兴趣。只有对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动物医学和林学等农学类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未来才能够专注学习和从事研究。三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甘于奉献的情怀。

  近几年,涉农高校不断加快“新农科”建设,优化涉农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改革,创新涉农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农学类专业建设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扣学科发展趋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优化改造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获得,满足学生驾驭现代农业装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经营管理农业等多学科知识渴望,培养现代农业农村农民真正“用得上”的人才。

  一般来说,农学类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农业及相关领域,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等工作。继续深造的同学可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之后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作者:韩娟,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