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刘永臣:祭敖包

 天津散文微刊 2022-06-22 发布于天津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祭敖包

内蒙古 刘永臣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这首歌是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插曲《敖包相会》。你知道“敖包”是什么吗?为什么姑娘小伙在敖包相会呢?

      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或土堆,大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体,高几丈,非常醒目,远远就能望见。

      敖包是古代牧民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茫茫草原,辽阔无垠,天地相连,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成石堆,当做标志。可见,敖包原是辨方向、指道路和用以标明行政区划的。慢慢的,在历史发展中,它却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内蒙古各地都有敖包。过去,各盟、旗有公用的大敖包,富裕的牧主还有自己的“家敖包”,数量不等。人们外出远行,凡是路过敖包,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以求吉祥。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动,常在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气候宜人的夏季进行。祭祀的时候,敖包上要插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条布或写有经文的纸旗。

      过去祭祀的礼仪,一般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在旧社会,无论哪一种祭法,都是对原始的崇拜并依宗教色彩——以敖包为崇拜物的公众聚会而举行的祭祀活动。礼仪结束之后,人们便进入了无拘无束、自由欢乐的阶段:牧民不仅要举行传统的博克、赛马、射箭“三项竞技”,而且还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这一群、那一伙的人们,席地而坐,饱餐供品,开怀畅饮。此刻,有些未婚青年男女,悄悄走出人群,或登高游玩、追逐嬉戏,或溜进草丛,喁喁细语。情切切、意绵绵,谈情说爱,倾诉心趣,并相约下次在这里见面的时辰。因为在这里相会,有着自由、幸福、平安、吉祥之意。而当他们再次“敖包相会”时,人们也许会听到女青年那优美动听的歌唱: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现在,蒙古族“祭敖包”是集文化旅游、那达慕、商品交易、文艺演出、集体婚礼等多项内容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周边地区各族人们齐聚而来,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广阔的草原洋溢着民族团结、亲密友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的欢乐和谐气氛。

      祭敖包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在研究和考证内蒙古地方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永臣,1954年出生,内蒙古通辽市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通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田光兰

  制作:周    璇  

温馨提示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雷大毕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范忠民

荣誉编辑:李相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