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不得不说,李世民确实给他的后世子孙们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诛杀,并成功从父亲李渊手里夺取了大唐的最高权力。 于是,李唐皇室的子孙们身体里又多了一种基因,那种基因的特点是不安分。 于是,太上皇也就成了大唐王朝的一大特色。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当秦王府大将尉迟敬德身穿铠甲,手握长矛,浑身是血冲进太极宫时,李渊用脚指头想都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事。 在尉迟敬德的胁迫下,李渊手写了一道手谕,将帝国的所有军队都归秦王李世民调度指挥。接着,他又下了一道诏书,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 没办法,生在官宦之家且一辈子都在政治的漩涡中与各方势力角逐的李渊太知道自己此刻该做什么了。 两个月之后,李渊“主动”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李世民。 ▲李世民 图源/剧照 从此,李渊人生的底色只剩下了孤独和凄凉。 说实话,李世民对父亲李渊肯定是有意见。大唐创业的路上,他李世民走的路最多,立的功最多,流的血也最多。 但父皇却始终坚持嫡长子继位的原则毫不动摇,并且还主动打压李世民秦王府的那帮能臣干将。 放眼整个朝堂,文臣和武将的队伍里没有一位是他秦王府的人。 对,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朝中群臣,这是一个目标一致的利益体,他们认可并且遵从李渊安排好的帝国权力秩序。 李世民一直有问鼎的志向,且他所代表的秦王府成员、关东官吏、诸侯降将也有想将李世民送上权力宝座以追求自己的权力富贵的诉求。 但李渊似乎根本就不给老二李世民机会。 李世民一直记得老爹曾对他说过的话:“好好干,完了立你为太子。” 如今看来,老爹当年也就那么随口一说而已,目的只是鼓励他为唐帝国浴血奋战多立功劳。 在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已经发展到势同水火的地步时,李渊又对李世民是另一套说辞:“要不你去洛阳当个二皇帝吧。” 谁信? 所以,虽然李世民通过武力政变成为了唐王朝的皇帝,但他还一直记得老爹当年的“偏心眼”。 父子两已经形同陌路。 ▲李世民(右) 图源/剧照 李世民的那些“过分”行为就是最好的证明: 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一下子就将李渊宫中的宫女裁掉了3000多人,理由是,“太上皇宫里阴气太重,导致了干旱”; 李渊的心腹裴寂被李世民流放静州; 李世民强迫老爹由太极宫搬到了低矮狭小且夏天又非常闷热的大安宫; 李世民夏天去九成宫避暑时从来不带老爹一起; 英雄一世的李渊似乎被整个世界抛弃了一样。 但又能有什么办法,忍着吧。 公元635年,阳历6月25日,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李渊终于在孤独中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年69岁。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李渊和李世民这对父子的关系才得到了些许缓解。 ▲李隆基 图源/剧照 但唐玄宗李隆基就没这么幸运了。 唐玄宗虽然缔造了一个“开元盛世”,但同时他也埋下了“安史之乱”的雷。 当潼关失守的消息遽然传来时,唐玄宗一下子就慌了。他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秘密准备了900匹战马,并在几天后的凌晨悄悄离开了长安城。 在前往蜀地的路上,唐玄宗经历了一生中的至暗时刻。吃不好睡不好就不说了吧,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禁军将士们竟然在情绪的作用下发生了哗变,他们不仅杀死了宰相杨国忠,更是逼着唐玄宗赐死了他心爱的杨贵妃。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情感支撑,当她被缢死的那一刻,唐玄宗感觉自己瞬间就被无边的黑暗所吞噬。 事情还没完。 一向在自己面前战战兢兢的太子李亨竟然也不继续跟着他去蜀地了。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朔方军的拥护下在灵武(今宁夏)即位,是为唐肃宗。 那一刻,唐玄宗的身份被切换为太上皇,他再也没有了掌控局势的能力。 公元757年,长安收复,李亨邀请太上皇东归。 李亨的话说得很诚恳: “当年都是因为百姓挽留,大臣劝进,我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登基称帝的。” “我日夜都在思念着父皇您,您老人家就赶紧回长安吧,让儿子我尽一尽孝道。” 既给了双方台阶下,又表达了李亨对父亲的强烈思念。 唐玄宗很满意。 但太上皇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唐玄宗一行刚走到扶风,就被儿子李亨来了个下马威。李亨派出3000精兵“迎接”父皇,并将唐玄宗身边的600禁军就地解散; 宦官李辅国不仅一下子将唐玄宗马厩里的300匹战马牵走了290匹,而且还在唐玄宗迁往太极宫的路上以五百骑兵对太上皇进行威吓; 唐玄宗被从热闹的兴庆宫强制迁到了周围戒备森严的太极宫,变相的软禁了; 多年陪伴唐玄宗的宦官高力士被唐肃宗贬往了巫州; 太极宫中,唐肃宗只给父皇安排了百余名宫女负责日常的洒扫,并且,仅有的几十名护卫也都是老弱病残; 端午节,唐肃宗在大明宫中尽享天伦之乐,却根本不关心太极宫中他那孤独的父皇; 在这样被孤独和惶恐笼罩的日子中,唐玄宗愈发思念他曾经心爱的杨贵妃,但也只能对着杨贵妃的画像独自垂泪而已。 ▲杨贵妃 图源/剧照 公元762年四月五日,唐玄宗于太极宫中驾崩,年78岁。 这位一出场就锋芒尽显的帝王却在温柔乡中逐渐丧失了对危险的警惕,最终上演了仓皇出逃的不堪一幕。 暮年,只剩下苍凉。 唐肃宗为何这般对待他的父皇? 除了警惕外,唐玄宗当年对他的压制可是让李亨一辈子都无法释怀。 唐朝皇帝最警惕的事情就是皇子可能的夺权行为。李世民是第一位表演者,此后,这条路上的人就没断过,李承乾(唐太宗太子)、李重俊(唐中宗太子)等都是这套剧本里的演员。 靠着政变上位的唐玄宗李隆基对这样的事肯定更加敏感。 公元737年,唐玄宗做出了一件震惊天下的事,他在同一天内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赐死。 而这三人完全是被想扶自己儿子寿王李瑁上位的武惠妃所陷害的。武惠妃故意说宫里有盗贼,让这哥三赶紧进宫护驾。 但唐玄宗不管这些,他只知道,这三人穿着盔甲,带上兵器,全副武装的进宫了。 公元738年,唐玄宗立第三子李亨为太子。 李亨当然知道他的那三位兄弟是怎么死的,所以在被立为太子的那一刻起他就战战兢兢。 但就这,那些想陷害他的人是一天也没消停过。 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是各种针对,将太子党的成员是一茬接一茬地贬官,流放。尤其是作为河西节度使的王忠嗣的被贬更是让李亨如履薄冰。 李亨年纪轻轻头发就全白了,太子的路他走得是异常痛苦而煎熬。 ▲李亨 图源/剧照 他其实也知道,父皇虽然没将他怎么样,但也对李林甫的行为视而不见。 也许,父皇的沉默其实就是对李林甫行为变相的支持。 安禄山玩得更过分。 公元747年,作为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进宫觐见唐玄宗,他在拜完唐玄宗之后竟然对一旁的太子李亨视而不见,还故意装傻充愣: “陛下,太子是什么官呀?” 一个节度使能不知道当朝太子是谁,玩笑。 但唐玄宗乐于看见这样的局面,这就表明,太子和边将没有任何联系。 你说李亨当时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所以,他后来对待父皇的那一套“过分”的行为也就能解释得通了。 没办法,唐朝的大环境就是那样。 只能说,皇家的事,太复杂。 (全文完)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