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漆作胡同 胡同里的“洋帝师”与“洋八路”

 明日大雪飘 2022-06-22 发布于上海

在北京西城区数以百计的胡同中,油漆作胡同并不算出名,但听到这个名字,就能知道这里曾经住过什么人,开过什么买卖。这里清代时为修筑故宫的油工的住所,不过因油漆易燃,有危险,为了消防安全,故置皇城最北端,因此这是离皇宫最远的一条胡同。晚清时期,这条胡同迎来了一位“大人物”,他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洋帝师”庄士敦。后来胡同内还居住过两位“洋八路”,他们就是米勒大夫和他的妻子中村京子护士。

图片

油漆作胡同呈由东向北的曲折走向,全长300余米,东起地安门内大街,北至西楼巷,中段的岔路口向东走,还有一处死胡同。

在明朝时,内官监设在这里。明朝灭亡后,清廷将故宫重新修缮,精简大批太监出宫,并将前朝内宫监的房屋土地,尽数分给从全国招募来的工匠们。原内宫监的位置被划成油漆作、米盐库、花炮作和铁狮子衙门四条胡同。

在清朝时,这里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油漆工匠,形成了一大片颇具规模的油漆作坊,生产的桐油大漆、推光漆特供紫禁城皇家涂刷、修缮使用。清朝后期,国力衰退,外夷入侵,油漆工匠们先后搬离了油漆作胡同。到了晚清时期,这里早已名不副实,变成了普通的居民区。1965年正式改为油漆作胡同,并沿用至今。

图片

两千年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位“洋帝师”

这位独一无二的“洋帝师”名叫庄士敦,英文全名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本应直译为“约翰斯顿”,但由于他热爱中国文化,便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完全中国化的名字“庄士敦”。他还按照传统为自己取字“志道”,取自《论语》“士志于道”。

图片

(图源网络 庄士敦)

百余年前,为了让这位“洋帝师”离溥仪近一点,内务府在故宫周边为庄士敦挑选住所,最终选中了油漆作胡同1号(有人认为是21号或23号)。庄士敦十分喜爱这套四合院,亲自动手将这里布置得充满北京文化色调。

图片

(如今的1号、21号、23号)

1898年庄士敦来到中国,先后在香港、威海卫工作,在威海卫工作期间他逐渐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随着对中国的了解不断深入,庄士敦逐渐开始反感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在庄士敦看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处在各自社会发展的试验阶段,因此不管对哪个半球而言,把自己的意志和理想强加给另一方是不明智的。”

1919年,得到英国政府的许可后庄士敦来到北京,工作内容是给末代皇帝溥仪当老师。他不仅教授溥仪英文、地理、数学等西方科目,还让这位被困于紫禁城中的小皇帝了解西方文明。

图片

(图源网络 庄士敦与溥仪)

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非常大,比如:清朝灭亡后,很多人都剪掉了辫子,溥仪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剪掉这条“猪尾巴”,在庄士敦的建议下,他最后剪掉了辫子;在溥仪读书时,庄士敦发现溥仪可能近视了,在他的坚持下,请来一位眼科大夫为溥仪检查,后来溥仪也戴上外国人的眼镜;庄士敦还为溥仪准备了自行车;后来在宫里装了电话;变革了宫里太监的管理制度。

图片

(电影《末代皇帝》截图)

而溥仪对他的这位“洋帝师”也十分尊敬,觉得庄士敦是他灵魂的重要部分,赏他乘坐二人肩舆进入紫禁城。溥仪大婚时,又赏庄士敦一品顶戴,对于清朝的大臣来说,这可是至高的荣耀。

图片

(电影《末代皇帝》截图)

但好景不长,伪满洲国覆灭后,庄士敦黯然回国。据说在1934年,庄士敦用他的积蓄买下苏格兰的一座小岛,他的屋子里摆放了许多中国的古玩字画,岛上也挂起大清的三角龙旗,以此表达他对学生溥仪的祝福与想念。

八路军中的外国医生与护士

汉斯·米勒医生与中村京子护士两位分别来自于两个法西斯主义国家——德国与日本。他们却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图片

(图源网络 汉斯·米勒与中村京子)

1939年,刚从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米勒医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担任了两个月的内科医生后,他主动要求奔赴抗日前线。11月,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治病救人的白求恩医生因细菌感染导致败血症去世。在白求恩医生的追悼会上,米勒立志成为白求恩一样的医生。米勒医生来到太行山前线,由于药品与医疗器械短缺,他便虚心学习中医,亲自上山采集草药来治疗伤员。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米大夫”。

图片

(图源网络 汉斯·米勒)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离家六年的米勒医生向组织提出回国申请,但由于国内形势严峻,交通不便,他便放弃了回国的念头。正因这个决定,让他遇到了他的爱人中村京子。

1945年5月,中村京子中学毕业,被送往中国东北,分配到辽宁锦州满洲铁路医院护士学校学习。不久日本战败,八路军接管了护士学校所在的医院,只身一人的中村京子为了生存下去,决定跟着八路军的部队走。在中村京子的回忆中:八路军十分可亲,并没有因为她是日本人就苛待她。

图片

(图源网络 左一中村京子)

穿上军装的中村京子,看起来与中国人无异。然而还是有人提醒她不要说日语,因为百姓对日本人的印象太差了。这时中村京子才了解到日军侵华所犯下的累累罪行,这让作为日本人的她既愤怒又羞愧。

中村京子跟随部队来到赤峰,1947年经过报名选拔加入前线手术队。手术队的队长就是米勒医生,头一次见到他,中村京子大吃一惊:怎么还是个“大鼻子”!在工作过程中,中村京子对于没日没夜地为伤者做手术的米勒医生十分敬佩,两人从相识发展到相互爱慕。有一天,米勒询问中村京子二人关系是否能更进一步?中村京子不知所措,称战争结束后要回家,便拒绝了米勒。

两年后,因工作调度两人再度重逢,中村京子得知米勒医生等了她两年,十分感动。1949年建军节前夕,这两名德、日籍解放军在天津结婚。

图片

(图源网络 汉斯·米勒与中村京子)

建国后,两人在长春、沈阳等地的医院工作。1960年,米勒医生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为了获得更好的医疗条件,一家人来到北京,住在油漆作胡同的一处小院内。米勒医生恢复后到积水潭医院担任教授,中村京子就在药房工作,她对中医十分感兴趣,不仅参加中医培训班,还潜心研究针灸按摩,为亲友们治疗。

1975年,米勒医生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批乙肝疫苗。1989年在米勒来华工作50年之际,中国政府授予汉斯·米勒“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白衣战士”称号。1994年米勒在北京逝世,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回顾往昔岁月,中村京子说:“日本仅仅把我养到15 岁,我留在日本只是家庭妇女,是中国培养了我。”


如今,从胡同北口进入,第一感觉就是这条胡同十分狭长,可以让两人并排通过。两侧的建筑经过修整,都贴上了崭新的灰砖。顺着胡同继续向东南方向走,道路变得更窄了,宽不足一米,仅容一人通行。走到尽头,一拐弯,便豁然开朗。

图片
图片

继续向前走几十米,就可以看到一处岔路口。如若继续向东走,不久便会看到一处宽敞的空地,停着许多车辆,只不过这是一处死胡同,三面均是院落。只能从岔路口向南走了,这段胡同就略显普通了,两侧是最常见的大杂院,杂乱却充满生活气息。拐过最后一个弯,就可以看到油漆作胡同1号院了,院门与院墙十分破败,院门上着锁,也不知如今里面是何样子。但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世纪以前,这里曾住过一位不平凡的外国学者,一位对中国文化深深仰慕的外国老人。

参考文章:

[1] 汤大友.胡同寻梦:承载300年光荣与梦想——小记北京油漆作胡同[J].中国涂料,2010,25(01):66-68.DOI:10.13531/j.cnki.china.coatings.2010.01.011.

[2] 贾向东.末代皇帝的洋老师庄士敦[J].世界博览,1989(01):20-23.

[3] 何雁.中村京子:六十载中国岁月[J].国际人才交流,2007(05):28-29.

[4] 杨琳,马模贞.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国际主义战士汉斯·米勒[J].百年潮,2020(07):95-96.DOI:10.16624/j.cnki.11-3844/d.2020.07.023.

关于油漆作胡同,您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