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黄河传奇7:一把剑的传奇,西夏的铁剑,藏着苏轼的心愿

 桂临塞上 2022-06-22 发布于宁夏

挖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宁夏黄河传奇》

黄河故事多,塞上独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前言

在宁夏博物馆二楼的一个展厅里,有一个不起眼的展柜靠在墙边,里面有一个黄丝绸垫着的长盒子,里面躺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剑,它出土于贺兰山下西夏王陵的6号陵墓,长88厘米,刃部宽5厘米,厚1厘米。看起来普通而寻常。但有谁知道,近一千年前,当它出鞘的时候,竟是一把让北宋和辽国都能感觉到寒意的剑?

这把剑,更是见证了在宁夏黄河边上建立的一个王朝的荣耀和没落!

1

在宋朝时期,有一本叫《袖中锦》的书籍,里面介绍罗列了众多如今人们也喜欢整的各种“第一”,曰“天下第一”。

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磁、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兴化军孑鱼、福州荔眼、温州挂、临江黄雀、江阴县河豚、金山咸豉、简寂观苦笋、东华门把鲊、京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长老、京师妇人,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

这个“天下第一”名单中就有一样东西,叫“夏国剑”,“夏国”指的是西夏,这里自然就是说西夏剑了。西夏剑为什么会被称为兵器中的“天下第一”?那是因为这把剑让北宋军队吃尽了苦头,这是它在残酷战争中得来的“天下第一”。

2

公元1038年,蓄谋已久的李元昊称帝,史称西夏。他知道自己势单,所以在武器装备上下功夫,给自己的军队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首先他军队的主力是骑兵,由于西夏疆域有着大量的草场,而西域又盛产良马,这便使西夏有着得天独厚的培育优良战马的条件。这些马配备到军队里,使得西夏军队的机动性就强,在冷兵器时代,马就相当于一辆高速坦克,以步兵为主的北宋军队如何能是对手?

加上西夏的锻造技术领先(冷锻),造出来的铠甲既薄又坚硬,不但能够有效抵挡住刀剑箭的进攻,还不影响其灵活性。

更重要的是,骑兵都配有一把剑,这把剑不但锋利,并且杀伤力极强。西夏就靠这些组成了一支威震“小三国”(西夏、辽、北宋)的铁鹞子军。

为什么叫铁鹞子军?那是因为在马高速奔驰的时候,风吹进铠甲的缝隙,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鹞子发出的声音,故名。以骑兵团阵容出现的铁鹞子军,在马匹奔驰的时候,这个声音自然是宏大,加上马蹄带来的震动,十分具有威慑力。经常是人马未到,那凄厉的声音已至,让人心生胆寒之意,再加上骑兵高高举起的泛着白光的铁剑,未战已然心怯。

凭借优良的装备,李元昊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歼灭北宋军队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从而奠定了西夏王朝将近200年的荣耀!

3

这把剑长什么样?

关于它的样子,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有诗赞曰:“......青萍拔鞘堂生风。(户撒刀网专业提供户撒刀,正宗云南户撒刀)螺旋铓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苍龙。试人一缕立裭魄......”这是晁补之应苏轼的要求所作。

从诗句中结合实物可以看出来,西夏剑是一柄重剑,一柄锋利坚韧的重剑。

那苏轼为什么喜欢西夏剑?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文人的情怀,那时候,很多人都以拥有一把西夏剑为荣,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比如说宋钦宗。苏轼则不同,他之所以喜欢,晁补之在最后一句诗中有写“从公请砺归作砚,闻公尝谏求边功”他有戍边建功的理想!

别看苏轼被一贬再贬,但是他依旧有报效朝廷的心愿,这就是一个文人的风骨。更是两宋文人的一个理想和抱负,比如苏轼、辛弃疾、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无一不在诗词中多次表达爱国情怀。

北宋惨败于西夏的时候,苏轼还是个小小孩,报国仇,已经融入到他的教育中,长大之后,他之所以渴望拥有一把西夏剑,不是为了显摆和把玩,而是为了让自己记住这个仇,并且期望有一天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可惜很多事情不是由他所想的。

4

话说回来,西夏剑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具有如此之大的关注度,那是因为它的确不简单。

西夏喜欢用剑,这些在出土的一些文物上都能看到,比如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的《玄武大帝图》、《护法力士图》中玄武大帝和力士都手持宝剑。此外,和中原王朝不同,西夏对死刑犯斩首的时候,刽子手用的不是鬼头刀,而是重剑。

西夏军队的士兵,出征作战的时候,一把剑是每个士兵都必须要佩戴的武器。

剑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柄杀人利器,与刀相比,重量较轻,两面开刃,用剑尖直接刺穿敌人,历来是被当做近身肉搏的武器,按理说不适合大规模军团作战使用,但西夏把它改良成适合骑兵用的武器,在北宋军队的步兵阵中冲杀,真当时切瓜砍菜般顺手。

为什么西夏剑会这么与众不同?这就和西夏掌握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锻造技术有关了。

5

西夏在打造兵器中有三个让西夏剑大放异彩的秘密,一是熔锻淬火技术。就是把铁制品烧红变软后打造,再突然放到凉水里降温,再加热回火,不断反复这样的过程,不断地去除铁中的杂质,可以使铁钢化;二是鼓风技术;三是煤炭的使用。

前面两个已经有很多人解读过了,这里就不多说,尤其是第三种,由于宁夏风沙大,森林植被不多,所以西夏大量烧木头不现实,但是,在境内有多个采煤点,宁夏煤矿的特点是离地标近,易于开采,而煤更是优质的煤,用来做锻造兵器的加热使用,温度极高,有利于锻打的时间控制和去除杂质。

西夏缺铁,他们在榷场主要交易的就是铁矿石,用青盐换,西夏马和煤那是军需品,不交易。并且早在李明德觊觎灵州的时候,他就已经把西北四州的这些工匠都集中起来了,等拿下灵州,把这些工匠一并迁往灵州城,而这些人就是西夏剑的锻造和改良者。

这些人在大宋只是一个个普通的手艺人,但是,在西夏,他们的地位却得到很大提高,这都是李明德和李元昊的驭人之道。让这些人“为我所用”,所以,这些人成为西夏工匠之后,精益求精,在传统的锻造刀剑的基础上,加上风箱,煤炭的运用,工艺的改进使得百炼成钢,最终成就一把名震天下的西夏铁剑。

6

之所以打造成重剑,就为了在和大辽或者北宋骑兵的对抗中,可以抗衡对方的重武器砍砸挡,毕竟冲击力那么大,剑身轻了,就吃亏了;此外对于披甲的骑兵或者步兵,重剑可以借助马的势能进行透甲(破甲)从而达到杀伤目的。

因为李德明非常清楚,党项的短板就是人口,怎么抗衡大辽和北宋,唯有从武器装备上下功夫,这也是为什么西夏统治阶层对冶金手工业的发展及兵器制造的重视的原因。

《西夏书事》卷14和《天盛律令》记载,在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设铁冶务于夏州”,还设有“铁工院”、“京师共院”、“三边工院”等管理金属冶铸的机构,负责铁矿的开采和冶炼,用以制造各种农具和兵器。

7

如今,这把剑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经过的人们可能也就是简单看一眼,甚至都直接把它略过,毕竟它实在是没什么看头,“一把破剑,有什么好看的?”而有关它背后的故事,恐怕都没有人去了解它吧?

按理说,它甚至可以代表一个王朝的荣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