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制笔话猪鬃(三):漫谈分鬃

 苍梧四宝堂 2022-06-22 发布于江苏
         猪鬃做刷子已经有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用猪鬃做笔的记载历史上并不多。最有名的算是苏轼在四川乐山用猪鬃大笔题写匾牌,但这个只是传说而已。解放后,著名画家李琼玖用长锋猪鬃笔独创山水画法称“嘉州画派”,轰动全国,以猪鬃笔为代表的乐山“宋笔”因为名人效应一时成为抢手货。而猪鬃用于制作毛笔比较可靠的文献,明朝屠隆《考槃余事》就有记载,而清朝唐秉钧的《文房四考图说》更有具体的描述:“若大提笔,必用猪鬃,每根劈分四五根为之”。实际上猪鬃劈分两根都难,奈何四五根?况且猪鬃制大笔本来就是取其粗硬,又何必分之?但是,如果从制笔传承的特点来看,有些工序又是一代代有序传下来的,即便是文人们理解错误,但也至少证明其事实的存在,并非空穴来风,有可能是我们对于其中工序或者文字的理解有所偏差。
      无独有偶,清人有著《绘事琐言》里说猪鬃劈分四五根可做大笔,如果不劈分则会太硬。这里提到同样的问题,猪鬃太硬做大笔需要劈分,只是这种劈分的方式和数量标准具体如何,有待考证!
                 清·迮朗 《绘事琐言》

            猪鬃比较粗硬,主要用来衬垫,而“劈分”这种去硬求软的作法显然不是只用来衬垫,而是寻求与周围其他毛料的融合。前面已经讲了实际猪鬃劈分是很难的,那么分鬃的真正操作是怎样的?根据制笔传统原则一般硬毫为柱软毫为被也就是里硬外柔,而毛料本身根部较粗硬尖部较细软,这样形成的笔型才容易书写符合尖齐圆健的标准。于是,我们有必要从有关文献或者实物中寻找蛛丝马迹。

         民国戴月轩广告宣传单 (网络图片)


         从上图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北平戴月轩笔庄的广告宣传单就有八开分鬃的记录。另外从网上查得黄炎培委托荣宝斋代购戴月轩的八开分鬃大对笔的信札手稿,显示了制笔中分鬃至少在民国时期还在,而且特别受到书画界以及社会名流的喜欢。

           黄炎培信札(网络图片)

        从该书信手稿中提到的“披羊兼八开分鬃大对笔”名称来看,分鬃笔应为笔柱掺有猪鬃,外披羊毫的大笔,适合书写大字,比如楹联之类。

      无论是网友提供的收藏实物还是网络搜索的贺莲青八开分鬃嫩长锋羊毫图片,看上去此都属于斗式大笔。

  贺莲青八开分鬃嫩长锋纯羊毫(网友图片)

  贺莲青 嫩长锋八开分鬃纯羊毫(网络图片)

    分鬃无论是历史文献还是后来民国时期的毛笔实物都是存在的,但事实上猪鬃完全劈分成四五分甚至是一两根又都是几乎不可能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又不得不从猪鬃的形态特征去探究。


        完整的猪鬃尖端一般有分叉的,这是因为猪鬃中心部分由很多原纤维组成,而这些原纤维会因为时间长猪鬃尖部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而出现分叉,少则一两根,多达四五根甚至十多根。

                     猪鬃切面图 

(上图出自中华书局1951年版《猪鬃加工和产销手册》作者 吴士英)

       根据解放前后出版的有关猪鬃的图书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国内优良品种的猪鬃多的平均分叉可以达到五六根,这就是中国当时的猪鬃强硬而尖部多叉成为制刷的绝对优势,中国猪鬃刷一时独霸世界。

      综上所述,可以有个初步判断,猪鬃用于制笔所谓分鬃的做法应该是适用于羊毫大笔,猪鬃的作用即可以增加弹力又可以通过劈分若干根比较细的部分以达到与羊毫相互融合的目的,使得书写更加顺畅柔和,这种劈分猪鬃的方法有的称为“捶鬃”。就是将猪鬃尖部原纤维中将分未分、数根抱在一起的部分通过人工处理使之劈分,这样猪鬃的尖部粗细尽量达到均匀,并使其粗细跟周围的羊毫等毛料差不多,这样书写的时候,它们能够互相配合,精诚合作。如果猪鬃只用于衬垫不用作笔柱成分并长及笔尖参与到书写中去,只是利用其硬爽的弹力,不要谈劈分四五根,就是一两根从制笔专业的角度来说也是完全多余的,可以直接选取粗硬的不分叉的猪鬃。

        声明: 本文有些资料图片除了注明外,网友“仰望的蜗牛”也提供了相关参考资料,在此表示感谢!笔者非行业专业人士,如有错误或者不妥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手机18761308649(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