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笔羊须提笔

 苍梧四宝堂 2022-06-22 发布于江苏
         湖笔自清朝中期以后,羊毫制作处于主导地位,其后湖笔基本成为羊毫毛笔的代名词并成为文房之首。羊毫以大笔为主,极大丰富了书写的艺术空间。传统羊毫比较经典的有玉兰蕊、鸡丝鹤脚等高档的品种。这些羊毫笔原料都是以细嫩的光锋或者尖锋等为主,晶莹透亮的锋颖辅以层次得当的衬垫,使得书写圆润自然、柔和细腻。
         细嫩光锋羊毫(苍梧四宝堂)

         羊毫笔的毛料固然要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好的羊毫毛料原料不是很容易,成本很高,对于羊毫的使用也非一般书法爱好者所能驾驭和接受。比如我们八十年代曾经大量出口的大号齐头笔,就很昂贵,虽然当时有的售价高达一万多人民币,在日本市场依然非常畅销,甚至供不应求。那是因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非常富裕,由于传统文化上与中国的渊源,学书法的人非常多,书法热达到高潮,书法家们为了炫技,不惜代价,一掷千金也就不难理解了!所谓丰俭由人,各取所需。

       对于中国历来书家而言,倒是非常淡定,从苏东坡的乐山猪鬃大笔到陈献章的茅草笔,无不因陋就简,体现中国文化哲学的光芒。对于制笔来说,好的工匠,好的材料可以精益求精,但是真正高超的技艺还是在于材料的合理搭配,物尽其用。湖笔羊须笔就是其中的典范。李兆志先生在《中国毛笔》一书中引用清朝书法家、毛笔研究家梁同书在其《笔史》一书中“陶隐居用羊须笔”一说,这说明羊须笔有悠久的历史。另外明代丰坊《书诀》:“石灰水浸猪鬃满百日,令刚柔得所,用为墨池;张温夫用羊须,久则滞墨”。据李兆志老师的研究,山羊尾毛和胡须,毛杆粗壮,挺拔直立,刚强有力,锋颖较好,又比较长多选来和山羊毛掺合在一起做成长锋大笔或者提斗笔,使用效果非常好。李老师也特别提出,这是湖笔毛料特有的优势,是北方毛杆粗糙的毛杆所不能比的。笔者有幸淘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善琏具有代表性的羊须提斗笔两支:善琏湖笔社的羊须提斗和含山湖笔社的六号羊须提斗笔。这两支笔外观基本相同,其中善琏湖笔社的保存比较完整,品相绝佳,笔头疑是用一层蚕丝缠绕保护起来,非常精美。而含山湖笔社的笔头则完全打开,并没有什么毁损,可以观察毛料的真实情况。按照常理,羊毫大笔一般用较多的猪鬃衬垫以获得更多的腰力支撑,书写雄强刚劲。很多的羊毫揸笔、抓笔基本都是这样。但是,从打开的笔头看出,基本都是羊须,几乎不见猪鬃的影子,大概是因为羊须本身的硬度使然,每根毛料光滑透亮,非常直顺,这样容易形成合力,书写比较顺畅而不失弹力。正是因为这种团队力量的强大外力的加入就显得非常多余。羊须提笔可以说是羊毫大笔中的美男子。

        善琏湖笔社五号羊须提笔   (苍梧四宝堂)

            含山湖笔社六号羊须提笔 (苍梧四宝堂)

        善琏湖笔社和含山湖笔社都是解放后于五十年代先后成立的湖笔合作社,从笔的造型、选料和做工来说延续了解放前制笔的传统。就质量方面笔者认为它并不逊色于民国时期或者更早的羊毫斗笔。从收录比较全面的日本《三清书屋笔谱》来看,其中大笔用木斗的较多,以牛角作为笔斗的并非普遍。可能因为斗笔牛角较大,选料不易,而且年常日久容易开裂。但这两支牛角斗并未有任何异样,显示了非凡的工艺水平。好马配好鞍,这两款羊须提笔可以说从选料、做工到外形均是无可挑剔,代表了六、七十年前羊毫斗笔制作的最高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