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墨及其研究

 苍梧四宝堂 2022-06-22 发布于江苏
      公元610年,高丽国王派遣昙徵和尚去日本传授造纸制墨方法,于是中国制墨法传至日 本。日本墨自称"和墨",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正仓院保存的最早的墨是中国与朝鲜的古墨。文武天皇大宝元年(公元701年)制定了《大宝律令》,在中务省(相当于唐代的中书省)的图书寮设造墨手4人,制造宫廷用墨。平安朝图书寮工房推行延喜式造墨法,每年贡墨400锭。中世纪日本墨产地有纪伊国的藤代,近江国的武佐、丹波国的柏原。明治时期墨产地有奈良、京都和歌山、伊势、东京、大阪、香川、铃鹿等处,现 在全国只有奈良及三重县的铃鹿两处。奈良自 江户时代起,一直是日本制墨中心,江户时代初期奈良制墨业者有40户左右,现在仍有20户, 职工45人,其中7户生产墨汁,奈良墨产量占全国的90%。 墨汁的产量约为墨錠的四倍, 1958年开始投放市场,由于使用简便,且可机械化大量生产,所以迅速普及。奈良墨以"古梅园"墨著名,已有400年历史。奈良墨存在的问题是墨工高龄化,苦于后继无人,目前生产已达到顶点。
      日本墨在战前,主要生产学生习字用墨,办公用墨及一般书画用墨。战后,美军曾下令废止学校的习字课,于是墨业的重点曾经一度转向 绘画艺术用墨。画墨追求墨的艺术性效果,必须考虑墨色的强弱,美拙、清浊、色彩〈茶色系、蓝色系、赤紫色系)的光泽反射、吸收性、发墨流畅与否(浓淡、润浊)墨色的厚薄等特点,以提高墨色的质量,并增加墨的品种规格。战后,随着日本社会、文化、书画风尚等发展变化,日本墨 的生产也有变化。

       日本墨的分类大致如下:
1.按原料分类主要有油烟墨、松烟墨、工业 烟墨三种,现在主要生产工业烟墨。油烟墨使用菜籽油、芝麻油、大豆油、棉籽油等植物油原料。 松烟墨使用新松木、陈松木、松根木等。工业烟墨使用轻油、重油、杂酚油、粗萘、蒽、沥青、煤焦油等原料制烟。
2,按颜色及用途可分为普通墨、朱墨、彩墨
及钓钟墨等。钓钟墨主要用于拓片,质软,亦称 "石花墨"。
3,按墨的形态、用途、浓淡、色调、用纸等关系,其分类如下表:


      日本对墨的科学研究比较深入,研究的重点不在于外观、造型、装饰上的艺术性,而是深入研究墨色、性能、书画效果、机理、墨的寿命、 活力、储存中质量变化以及微观结构与质量关系等。宫坂和雄博士曾对中日两国的古墨与现代墨,适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及其他仪器进行了墨的结构分析研究。他曾经鉴定了宋代的 "当朝一品墨";明代程君房的"御墨"、”青松烟墨"、"百子图墨"、”徂来山松树墨";方于鲁的 "幡桃核墨"、”九鼎墨”、"云来宫阙墨"、"神禹碑墨";詹侔三的"龙风呈祥墨";清代乾隆"御墨”. "四岳墨"、乾嘉时期的”清辉阁墨"、”熏雨轩墨",以及近代的中国墨和日本墨。宫坂博士根据墨的粒子大小、凝集结构、分散状态等揭开了古代名墨的秘密。分析墨的原料成分、制墨工艺条件、烧烟的温度以及墨汁的扩散性等,从而判断出真墨与赝品、佳墨与劣墨、古墨与新墨、巧 墨与死墨(老化〉和胶的优劣等。


         关于墨的寿命问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日本专家都认为墨是"活"的,但各据其说。宫坂博士认为墨有一定的生命期,中国古墨历经几百年,从墨粒子的显微分析来看,已经老化,在某种程度上已失去使用价值。古墨所以贵重,, 是因为它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而已。但是,日本画家下保昭擅长水墨画,已有三十余年的创作史,作画几乎全用三百年前的程君房墨。下保昭认为程君房墨即使用到最后,其 质量始终不变。他善于鉴别古墨的真伪。下保昭的艺术实践证明,古墨也要具体分析,不一定全部老化,程君房墨三百年后仍有生命力,其奥妙值得研究。继承祖业从事制墨五十载的名身家松井茂维先生认为墨是活的,和人一样,是受遗 传、环境、修养制约的。他将墨的生命期划分为五个时期,即:幼年期(制成后1〜3年〉、少年期(4〜7年)、青年期(7〜15年〉、壮年期(16年以 上)以及老年期。由于原料优劣、制造技术高低、环境影响大小,墨的成长过程、老化速度是不同的。从墨的原料来看,烟与碳元素是稳定不变的,但胶为动物性蛋白、天然高分子物质,还有香料、水分等,是随着自然环境、气温、湿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墨不断地呼吸湿气,促进胶质的缓慢变化,必将影响到墨色与墨质的变化。松井说,制墨时合水分36〜40%,成品时合水分16 〜18% ,老年期失去水分则成为枯墨。 


         墨的破粒子直径大小、浓度及着色力与书画的艺术效果有密切关系。宫坂博士使用自动记录分光光度计和氙自动蛍光测光计,研究色相与波长的关系、波长与相对视感度、相对光度曲线,进行墨色分析,得知"百子图墨"近于蓝绿色系,"徂来山墨"、”蟠桃核墨"属于蓝色系,”云来宫阙墨"、"清辉阁墨”、"蕉雨轩墨"属于紫蓝色系。最近市场上销售的中国墨为黄赤色系,日本墨也多是黄赤色系或赤紫色系。这说明墨不是单纯的黑色,有明显的潜色,或称底色,如蓝紫、蓝绿、褐色、茶色、暗褐色(墨斗鱼色)等。松井先生认为墨有黑色、鼠(灰)色、蓝色、茶色四种主色,其他为交叉过渡的颜色。上述底色是产生于墨粒子对光的吸收、选择、散射、反射作用 的结果,所以得出结论是墨粒子的大小支配着墨色。墨粒大,则底色有蓝味,反映墨色较浓。墨粒子的绝妙的渗透性与均一稳定的附着力是产 生漂亮墨色的源象。宫坂认为新墨的墨粒子小, 晕润的轮廓线不明显;新墨的粒子是活波的、泳动的,这是因为磨墨时,墨与砚的摩擦产生静电,赋与墨粒子以更大的能量。墨粒子所具有的活性,移到作品上,便是产生光彩墨色的手段。 否则,没有活性的、不泳动的墨粒子的死墨、泥状墨、液状墨以及墨汁等,不会产生生气勃勃的墨色来。宫坂的结论是:”全面反映墨粒子活性的作品是墨艺的真髓"。松井茂雄则认为:制墨的真髓是墨色与墨质的协调。佳墨有三乐,即具有使用、欣赏、珍藏三大乐趣。


文章来源《中国文房四宝》1991-9 作者姜申

欢迎光临苍梧四宝堂网店!点击下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国内品牌毛笔、其他文房四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