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知最早的一部农书《氾胜之书》曾经记载有关葫芦嫁接的特殊技术,小时候在《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一书中也看到此篇,甚为惊叹,并曾对照书中细节如法炮制。 在书中,氾胜之以种瓠(一种葫芦)为例,详细记载了西汉的嫁接技术。“既生,长二尺余,便总聚十茎一处,以布缠之五寸许,复用泥泥之。不过数日,缠处便合为一茎。留强者,余悉掐去。引蔓结子。” 没想到,如今毛笔家族也有类似发明创造! 进化湖笔厂 莲蓬斗笔 (苍梧四宝堂)![]() 日本回流江都进化湖笔厂的大号“众星拱月”莲蓬斗笔,以周围十八个孔植入羊毫毛料围绕中心笔柱组成整个笔头,这种羊毫笔头以猪鬃等硬毫作衬垫,既蓄墨丰富,又有强劲的弹力,可谓刚柔并济,别出心裁。 莲蓬斗笔是宣笔新品,产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莲蓬斗笔是在笔斗上凿有十三个孔,中心一个大孔,周围十二个小孔,形同莲蓬状。它用料以马胎鬃、猪鬃、兔须、羊须为主,青毫作副毫多头犹如众星捧月。笔头根部有空隙,含墨量特多,宜书宜画,尤以作大幅泼墨画、书写榜书等见长一笔挥出,深浅浓淡润的墨彩墨趣油然而现。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试用后拍案叫好不绝,并挥毫题写了“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八个大字,并当场称之为“海粟选毫”,此笔从此声誉大振,受到中外书画家的青睐。 莲蓬斗笔 (安徽进出口 ) ![]() 安徽进出口公司出口到日本,由日本丹青堂经销的莲蓬斗笔与江都进化湖笔厂的形制类似,主要的区别是孔的数量不同,可以猜测是同一个时期的产品。安徽进出口公司组织毛笔出口大概始于七十年代中后期,而莲蓬斗笔的出现差不多是在八十年代初。从毛笔现存的外观、品相来看,估计是八十年代的。 莲蓬斗笔(文苑宣笔厂) ![]() 而泾县文苑宣笔厂的莲蓬斗笔大小、形制与安徽进出口几乎完全相同,孔数也完全一致,均为周围十二个小孔,中心一个大孔。传统大笔毛料多为中低档羊毫为主,辅之以其它比较粗硬的动物毛作衬垫,不论是北方京笔还是南方湖笔莫不如是,唯有宣笔之莲蓬斗笔独树一帜,选用上等的长锋羊毫毛料。上图文苑笔厂的莲蓬斗笔因为是回流二手笔,笔者得以仔细观察它的毛料配比。令人吃惊的是该笔虽然笔头粗而长,但是羊毫毛料非常细嫩,锋颖直爽而细长! 六安一品斋莲蓬斗笔 (网络图片) ![]() 六安一品斋曾经是安徽一家制作毛笔的有名品牌,消失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原厂老笔工江澄吉近年力图恢复这一品牌,并且仿制了上世纪流行的莲蓬斗笔。 安徽临泉县谭棚镇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临潭毛笔也当仁不让,临谭笔庄于九十年代做出了“九龙戏墨”莲蓬斗笔,商标为春泉牌。该笔笔杆为湘妃竹,笔斗为牛角,中心一个大孔,周围八个小孔。新笔笔杆、笔斗一体化,为黑檀木制成。 临潭笔庄九龙戏墨老笔 (临潭笔庄提供) ![]() ![]() 而与安徽相邻的河南省汝阳刘传统笔庄据说在八十年代也生产这种莲蓬斗笔。该笔庄董事长刘好勤的父亲刘家祥就是制作莲蓬斗笔的好手。 刘家祥在制作莲蓬斗笔 (刘光辉提供) ![]() 汝阳刘面向市场,开发出大众版莲蓬斗笔,该笔制式沿袭过去的样子,只是笔杆由原来牛角斗改为笔杆笔斗整个采用全木斗,这样制作更加简便,节省材料成本,也算是与时俱进吧。 汝阳刘新款莲蓬斗笔 ![]() 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全国各地推销汝阳刘毛笔的姜先生,在深圳开店十多年后,回到了河南老家上蔡县,继续坚守他的毛笔生意。至今他还保留一支二十多年前的莲蓬斗笔。为了适应市场,他也制作销售木斗的新式莲蓬斗笔。 新老莲蓬斗笔 (姜红喜提供) ![]() 河南宁陵刘腾龙笔庄也制作莲蓬斗笔,该笔庄制作的莲蓬斗笔一支笔杆栽十七个笔头,也就是中心一个,周围十六个。中国书协理事、山东著名书法家魏启厚先生用此笔,为庄主刘兰亭题:“笔精墨妙,人生一乐”。 由此可见,莲蓬斗笔从从八十年代开始由宣笔中心泾县逐步向省外全国扩散,并且飘洋过海。外地的莲蓬斗笔为了表明自己的创新,在笔头植毛的孔数上做文章,力图有所区别,便于推广销售,其他都是大同小异,没有本质的不同。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传统的大笔离不开猪鬃的衬垫,而现在因为猪种改良,出栏时间大为缩短,猪鬃几乎失去了应有的弹力,真正意义上的猪鬃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即便是有的笔厂仍然能够做出所谓的莲蓬斗笔,但质量能有过去的几成,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参考文献:鄢志达 《宣笔纵横 蝉蜕龙变》1990年第3-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