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医开中药,以下误区要避免!

 茂林之家 2022-06-22 发布于湖南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焕发了勃勃生机。一些综合医院西医医生开中成药现象较为普遍,基层医院西医开中药汤剂也很常见。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具有不同的思维和理论方法,只有中医西医临床有机结合方才能为患者健康发挥最大的效果。

中医与西医最显著的不同是“辨证论治”为临床核心思想,而不是简单的“辨病论治”。假若一位西医医生根本不懂中医理论,只是像西药一样某某药治疗某某病,生搬硬套开药则很容易出现误治,效果不好甚至加重病情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以下列举部分误区,或许对大家使用中医药有益。

误区一:把清热解毒药当成抗病毒药

比较常见的把清开灵、蒲地蓝口服液等清热解毒中成药当成西医的抗病毒药物,大概是看到说明书讲这些中成药的药理研究有抗病毒的作用,以为中成药没有不良反应,因此不管成人还是儿童,只要是病毒导致的呼吸道感染就开药。

但是在中医认为感冒等呼吸道感染一开始大多是感受风寒导致,应该是用解表散寒的温性药物,这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大多苦寒,自然用上去不对证。所以经常有患者一开始感冒后就服用清开灵等药物导致流清鼻涕、咳嗽稀白痰的症状加重,这就是不加辨证的后果。

除了感冒用药,咳嗽也一样很容易存在误用中成药的现象。比如风寒袭肺导致的咳嗽,一些医生开出了川贝枇杷糖浆、蛇胆川贝膏、雪梨膏等清热化痰止咳的药物,结果咳嗽不好反而加重。

误区二:滥用小儿脾胃疾病中成药

一天一个家长带6个月的小儿来诊,因为患儿腹泻在某诊所开药四磨汤口服液和儿泻停颗粒,服药3天后腹泻不但未见减轻甚至有加重趋势。

询问得知小儿是母乳喂养,因为着凉后出现腹泻,大便清稀,腹胀。显然,四磨汤口服液是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的,大概前医是看到说明书写有“婴幼儿乳食内滞证,症见腹胀、腹痛、啼哭不安、厌食纳差、腹泻或便秘”,以为对于任何小儿腹泻都可以用。而儿泻停颗粒用于湿热内蕴型小儿腹泻。两种药都与该小儿感受寒邪导致的腹泻病机不合,自然用药无效甚至加重。

相反,对于儿童便秘也很容易出现不当服用中成药的现象。一位3岁儿童来诊,被长期便秘困扰。来诊前也在某基层医生那里开了健脾中成药服用,但是没有疗效。

该儿童大便数日一次,干结,舌质红舌苔厚腻,中医属于是食积化热,并非是脾虚导致的便秘。因此治疗必须消积导滞,前面服用的健脾药物大多补益,与病机不合。

误区三:使用增强免疫力的中药不辨证

在药理学研究里,一些中药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比如黄芪、人参、党参、灵芝等。一些西医容易记住增强免疫力的效果,但是对这些中药的四气五味不了解,也容易滥用。

一位慢性咽喉炎、口腔炎患者,反复咽干咽痒口渴咳嗽,治疗效果不佳,因而去省级医院找专家治疗。该专家考虑患者咽痒咳嗽与体质差易过敏有关,因此开了西药左西替利嗪抗过敏药物和中成药黄芪颗粒。

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病情未见好转,咽干口渴进一步加重,甚至失眠。黄芪虽然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但是黄芪性温,对于阴虚体质不宜使用或者不宜单独使用。该患者本来阴虚症状比较明显,自然服用黄芪后出现不适。

误区四:西医开中药方剂想当然

因为中医在基层比较受欢迎,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西医医生也倾向于开中成药甚至中药汤剂。但是这部分人没有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的教育,可能倾向于用某某验方,或者用西医思想指导中医药。一看炎症就用消炎苦寒药,一看患者体质较差就用补肾药。

比如一位慢性结肠炎患者,反复腹痛腹泻,在某基层西医那里看,该医生一看是肠炎,那就消炎,于是开了一堆川楝子、黄柏、蒲公英等清热燥湿的药物,结果患者服用后除了腹泻未见改善,还腹痛呕吐。原来该患者病程久,已经是脾胃虚寒了。后来予以健脾益气化湿的药物肠炎逐渐痊愈。

又比如一位因为过度劳累的患者,在某西医那里就诊,该医生开出了补肾阳为主的处方,用肉桂、肉苁蓉等药物,患者服用后感觉更加疲劳了,原来该患者属于气阴两虚,应该益气养阴。过用温阳药物会耗阴,自然无效。

总之,中医能够遍地开花是好事,说明了中医药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但是西医开中药或者中成药,一定要加强中医理论学习,与临床相结合,切莫生搬硬套按照西医的思路用药。当前国家在大力发展中医药,各地普遍开展西学中教育,有志于从事中医工作的西医可以抓住机会,努力学习,掌握真正的中医知识,正确使用中医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