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友之约,不负春光不负己

 如风微刊 2022-06-22 发布于河北

大家好:

很高兴在国际读书日前与大家相见,适逢天友图书8周年生日,感谢安总及天友的家人们,搭建学习分享交流的平台,欢迎今天到场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感谢你们的到来,我是大家的好朋友余香敏。

一、童真、善良与友爱是《童年印记》的主题。

我出生在河北新乐一个偏僻的小乡村,童年时代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阶段,农村土地由人民公社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时期,亲历了时代变革带来的生活变化。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文化,侍弄庄稼。家中除去分得的几亩田地外,在村南的沙滩拾荒种地。没有水源,靠天浇地。几年时间,父母引水灌溉,捡石填土,硬是把一片荒芜的沙滩种植出花生、红薯、荞麦、芝麻、豆类等耐旱的农作物。

幼年的我自从记事起,一直跟在父母身后干农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风里来雨里去,不觉得有多苦多累,反而塑造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抗压能力。作为农民的女儿,我始终对童年生活怀有无法割舍的情愫,这种牵绊萦绕着我成年后的梦:一望无际的沙滩,烈日下锄草,雨天施肥、抢收夏麦、放猪牧羊、捉虫子摘棉花,拔花生挖红薯……,一切如梦如画。

或许,每个七零后出生的农村孩子,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庄小妮。之所以取名庄小妮,意指一个村庄的小孩儿可以是你、我、他的符号。以孩子的童真思维还原那个年代里的酸、甜、苦、辣。时光荏苒,寂寞童年的生活仿佛素描画,烙在脑海深处,线条模糊,却挥之不去。

七零后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之所以寂寞,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匮乏和饥饿,更多的是精神生活的缺失和贫瘠。但七零后农村孩子的童年又是多彩的,广阔的大自然和繁忙的农活劳作给予他们吃苦的资本,历练出踏实稳重的性格。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不只是怀旧,更多是的爱与善。对乡村土地的热爱,对生活在乡村里亲人的爱。

童年生活点滴的回忆,或快乐无忧或苦涩难忘,想倾诉的恰是乡愁和乡恋。的乡愁,是远离童年的乡村后对熟悉老家生活的追忆,是对那片热土亘古不变的眷恋,是生活在老家亲人的深情召唤每隔半月十天,我就会回去看看。那时,不管多么低落的心情,一踏进老家的院子,看到父母的笑脸,心一下子就踏实下来,凭空增添了生活的勇气。

20128月回老家,和父母聊起童年的生活,再次勾起我遥远的回忆。当时就想,把那些烙在脑海深处说不清是记忆还是梦境的画面写出来,了却自己一份心愿,算是写这本书的初衷。其次,写童年的回忆是想给父亲一份安慰。父亲生前患病多年,情绪时好时差,经常说你们小时候,在家吃够了苦,受够了罪,整天长在地里,跟大人一样干活,晒得漆黑,谁家孩子也没这么皮实。说到动情处失声痛哭,母亲怎么劝也止不住。我安慰父亲,正是小时候的艰苦磨砺,才让我们懂得吃苦是一种资本的道理,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从没被困难吓倒过。20135月,书稿写到多半时,父亲因病夜半猝然离世,一句话也未留下。未能使父亲生前看到这本书,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在父亲走后的日子里,我无数次开车经过童年时的沙滩地。由于采沙严重,二十多年前开垦出来的土地早已荒芜,植被破坏,三四十米的深坑中黄沙裸露,大风吹过,尘土飞扬。小时候走过无数遍的土地就这样流失,心中滋味无以言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直觉得文字是有温度的,在或风或雨的日子里温暖着人的灵魂。渐渐地,习惯以文字记录生活。有一天,母亲说,十二岁之前只给我拍过一次照片,二寸黑白的,现在早已无踪影。但十二岁之前童年生活的画面却深深烙在脑海深处。试想,当时光不在的时候,以文字记录留份回忆也好。

二、我的读书故事

1、头发帘没了

我的最早阅读开始于语文课本。童年最愉快的时光,莫过于每次放假发新书,我如饥似渴读着,柴油灯不亮,母亲在大锅里贴饼子,我是烧火丫头,一边拉风箱一边给我娘念课文,炉灶口的火忽大忽小,轰一下子,火窜出来,一摸,头发帘燎没了。第二天,秃着脑门,雄赳赳气昂昂去上学。

2、拣挂面封

在村里上小学,每天经过一个大户人家,门口对面有个垃圾堆,我喜欢去翻,因为里面经常有主人家扔的挂面封。每次捡到挂面封,心中窃喜,背着书包,小心翼翼的撕开封口,读那上面的文字,有被浆糊粘破的地方,还努力辨认,恨自己怎么不小心撕破了。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不知不觉一头撞到对面来人的身上,抬头一看,是挑水的大婶子。“你这孩子,走路不看人啊?”在大婶子的嗔怪声中,我抡起书包、咯咯地笑着飞跑回家。这就是我童年时期有关阅读的最早记忆。

3、茅房看大书

大约四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去邻居家串门,在茅房墙上的砖缝里塞着一本薄薄的大书(其实就是我们经常阅读的杂志),一边蹲着,一边翻看,茅房很臭,苍蝇蚊子乱舞,看得还挺带劲儿。不知不觉天黑了,实在看不清字时,腿脚早麻木了,提起裤子慌忙跑走。回家后,脑海里仍然是没读完的故事情节,什么书生呀,狐仙呀......,直到吃完饭,还是放不下。怎么办?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趁着天黑,返回茅房,在黑暗中摸到那本有头没尾的大书,揣进怀里,悄悄溜回来。佯装写作业,压到作业本下面,一口气看完。第二天清早,趁没人时,又悄悄塞回砖缝。就那样,神不知鬼不觉,断断续续看过很长一段时间,依稀记得有《山西民间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刊物。估计邻居曾发现茅房“手纸”不翼而飞,但更奇怪应该是那些“手纸”竟会失而复得。

4、改盗版三毛全集

刚参加工作时,在地摊上买过一本《三毛全集》。回来后,发现全是五号小字,还有许多错别字。于是,每天下了班就趴在床头一边读,一边改错别字。四五百页的书像砖头那么厚,最后被我改的密密麻麻,胶装全散开了。现在一直保留着,视为纪念,对当年买书的忠诚与眷恋。

5、真正的阅读

真正接触文学图书是1995年春天,首次踏入省图书馆大门,站在书山前,心灵被深深被震撼,那一刻,觉得自己如此渺小,抚摸着满架书本,幸福的有眩晕的感觉,恰如博尔赫斯所说“如果有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自此,我如饥似渴地读着,觉得时间怎么都不够用。每月拿出工资的10%去买书,甚至还跑到范村废品站去搜集旧书。于我,阅读已融入生活。每月读三四本,每年大约读三五十本,但距离读万卷书,还远远不够。

三、收获与体会

1、读书使人安静

通过长期阅读,我发现读书也有很微妙的感觉:不是静下来才去读书,而是读书会让人安静,情绪平和,内心柔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阅读,启迪思维,达到心智的成长或成熟。

2、坚持形成习惯

好多人说,每天八小时工作,除去吃喝拉撒睡,除去带孩子照顾家,哪还有那么多时间看闲书?其实,每个人的业余时间差不多,有效控制刷屏频率、减少无聊对话,拒绝无节制追剧,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去阅读。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长期坚持阅读,会很欣喜地看到成效。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

3、读书要专心投入

我提倡读书要投入要专心。若刚拿起书没看两句,想起衣服还没洗,跑去洗衣服,坐下看了不到一页,觉得地有点脏,跑去扫地。等家务活做的差不多了,终于可以看了两页,又觉得饿了,于是,跑去吃东西,折腾一上午,书也没看下去。建议有条理的安排日常生活,快速做好必要的事情,为自己打造读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试想,物质生活一团糟,怎会有心思打理精神生活呢?

4、读什么样的书

说起读书方法,首先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读的越多,视野开阔,涉猎放开。其次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自学是一种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通过阅读逐渐提高。比如计算机软件学习,职称能力提高等。再次,反复阅读经典书籍。比如《平凡的世界》、《返老还童》等等,每次阅读,皆有新意。第四,可以钟爱一类写作风格,但喜欢的作者要多种类型。我喜欢的作者比较广泛,他们写作特点各异,语言风格完全不同,比如雪小禅、张爱玲、余秋雨、王小波、史铁生、莫言、三毛、赵凝、木心、王安忆、罗兰、毛姆、马尔克斯等等,不看国别,不分年代,不论文体,只要有趣,有吸引力,有感召力,那么,就去读。第五,多年连续订阅两三种杂志。《读者》、《特别关注》等,连续阅读至少在十年至二十年之上,这些书的栏目风格、写作方式、语言特色等,悉熟于心,成为日后写作引用的最佳素材。

5、读书贵在精

阅读不追求量多、快速,哪怕一年就读了一本书,记到心里去了,也比一年泛泛读几十本书,过后连书名都不记得,更别说作者和内容。所谓阅读,不是念完一遍就了事,更多的是学会思考。认真做笔记,善于写体会,在读、抄、写的过程中完成对原著思想的理解和升华,由此变为自己的东西。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思,思而录,恰是阅读拾荒三步曲,阅读过程必须伴随思考。

6、读书的顺序

我日常读书基本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读原著,做标记,勤摘抄,写体会,看同名电影。许多经典名著被翻拍为电影。四大名著、《红高梁》、《活着》、《追风筝的人》、《辛德勒名单》、《一九八四》、《阿甘正传》、《白夜行》等等。这些电影特别有看头。边看电影,边回想小说,结合人物演绎,视频剪辑处理故事冲突,再次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7、读书的目的

阅读是基础,摘抄是积累,写作是提升。在无纸化办公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我们总是提笔忘字。试想,我们曾有多喜欢倾听,笔尖划过纸面发出地沙沙声,试想,在读过无数本书后,做过无数摘抄笔记后,有没有写作的欲望与冲动?一定有,只是,灵感爆发的刹那,没及时写下来。

四、从今天起,不负时光不负己

总有家长抱怨,为什么孩子写篇日记比登天都难?原因很简单,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焦虑。416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发布了第16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成年国民中,全年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的占11.5%,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仅仅只有4.67本!

1、家长引导很重要

该陪孩子的时候,家长干啥去了?曾有家长说,我至少十年没进过书店,都忘记图书馆在哪了。试想,自己不知道书店门在哪开,孩子怎能进去阅读?自然万物,四季更替,需要用心去感知去观察。孩子被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满足,不知道感动为何物,如何下笔?

如果想开阔一个孩子的视野与思维,那么请多带他去博物馆、图书馆走走吧。试想,站在文物与书山前,看千年壁画美轮美奂,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无声对话,感受经典。这种潜移默化的引领和熏陶,是多少空洞的说教与电玩游戏都无法替代的。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你储备足够多的词汇量时,才会对着动物园的熊猫和猴山脱口而出说憨态可掬,活灵活现。只有在储备足够多的词汇量时,才会对着公园次第花开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只有在储备足够多的词汇量时,才会对着迎面而来的女孩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只有在储备足够多的词汇量时,才会望着大街上琳琅满目的摊贩说城市烟火,素朴生活。而不是简单惊叹:哇真可爱!哇真美丽!哇真好看!哇那一堆卖菜的!

3、字句组合,意蕴万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词汇,生动形象。只有把无序汉字,融贯于思维,组建成有形的句子,你的文字才会气势磅礴,你的遣词才会唯美精确,你的句子才会通顺流畅,你的文章才会熠熠生辉。每一次抒写,仿佛一场征战,文字是你的千军万马,句子是你的钢铁铠甲,思想是你的烈烈旌旗,当号角奏响的时刻,你才有足够的底蕴所向披靡。你才能描绘出山河壮丽,抒写出大漠孤烟,领略到人间百态。

4、从今天起,不负春光不负己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容颜会苍老,我们的脚步会蹒跚,我们的欲望会消失,乃至最后,我们的生命也会终结。可是,我们的内涵积淀,我们的思维睿智,我们的精神内核,则会一直陪伴着直到终老。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且让我们拓展生命的宽度。愿我们从今天起,心中有爱,枕边有书。愿我们从今天起,捧起书本,认真阅读;愿我们从今天起,做一个全新的改变,不负春光不负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