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者日记

 如风微刊 2022-06-22 发布于河北
1月6日早上醒来,习惯性摸出手机,瞅一眼信息,发现一夜之间我所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变化。当然,和疫情有关。9日某资格考试取消,延期至5月;确诊新增50例患者;小区封闭三天,只进不出,全员核酸检测;社区党员群征集爱心志愿者……

看看家里储备的食物,维持三天没有问题。单位是去不了了,吃过简单的早餐,全副武装好自己,下楼直奔小区西门,毫不犹豫去做志愿者。 
    
1月6日早上8点,进入疫情防控志愿者群,9点找到队伍,穿上红马甲,与十几名爱心志愿者协助保安,一批批劝回想出门的住户,有的想买菜,有的去买药,有的买鸡蛋,有个老大爷家里一口吃的都没有,有的子女想去其他小区接老人……也有个别人非常不理解,骂骂咧咧者亦有之……社区书记苦口婆心解释劝勉,吩咐大家根据轻重缓急,能帮忙解决的解决,两名男志愿者自告奋勇去找买菜的送到大门外,有人帮老太太买药……民生所需,实属必然。

     
上午10:30,要求外出的住户逐渐减少。志愿者们站在大门洞下,呼呼的北风旋着落叶,阳光虽好,天空虽蓝,但天气是真冷,全身上下都冻透了。后来三人分一小组,轮流值守,因为物业工作人员说,下午有可能开始核酸检测。

我与一位大哥、一名女孩(大学生)分在四组,下午5-7点准备上岗。物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非常有限,下午5点多我们正在值守时,看到群内消息:6点10分全体志愿者统一到地下车库集合,准备协助核酸检测工作。寒风呼啸中,我仨匆匆去集合。同组小姑娘的脚步在夜幕下那么坚毅。


车库比地面暖和多了,虽然有点汽油味。现场已经摆好桌子,拉好分界线。物业人员搬过来电脑,七手八脚安装好。大家商量着如何维持秩序,遇到突发情况如何处置,我们打开电脑,一个台式,一个笔记本,分别找到信息输入界面,受工作环境所限,临时调试电脑亮度。大约晚上8点多,居委会小静拿来两台身份证读卡器,立即安装到电脑桌面。

        
为确保信息录入正常,我们先录入自己信息尝试。首次拿到的试剂是一组10人,我和女孩小秦负责录入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正常有二代身份证的,直接刷读卡器,大约5秒钟左右时间。小孩以及没带身份证的需要分别输入,大约1分钟左右。除此之外,旁边还需配备一个志愿者,接住户纸条念信息,同时在试剂瓶上贴编号码,每10人一组,每组第一个人负责把试剂瓶交给医生。


录入2个多小时已经眼花缭乱,头大眩晕,很多小朋友的名字寓意深远美好,取得可真是五花八门,学了多年汉语言文学的我愣是念错字,有的字确实不认识,四个字的姓名也不少,有的本是复姓,有的是父母姓氏合并再加上名字,拼音打字的同时,怪责当年为啥放弃五笔输入法。


晚上10:33,居委会小静替换我录入,可以先回家休息,这一班岗坚守了5个半小时。后来看群消息得知,留下来的人更辛苦,他们昨夜一直坚持到凌晨1点多,没有试剂了不得不停下来。


其他志愿者有一组协助检测医生,撕开密封的检测条,大多男志愿者每隔一段负责维持秩序,不停地解释保持安全距离,每检测完一组组织下一组。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别急,你别挤,拿好身份证,下一位,把试剂给医生,10人一组,解释叮嘱的嗓子直冒烟。

       
1月7日早上8点,我们准时到达车库核酸检测现场,居委会小静安排我维持秩序。我站在紧挨着信息录入桌子旁,负责每10人一组,提醒大家有身份证的提前拿出来,没身份证的准备纸条信息,同时招呼下一组往前走。放眼望去,待检测的队伍曲折蜿蜒,望不见尾,几乎到了车库尽头又拐了弯。


陆陆续续有刚过来的,物业是按照11、10、9……1的楼号顺序从高到底依次挨家挨户敲门通知,好多没通知的住户也跑下来,焦急地询问何时能轮到,我们一遍遍解释:在家等待,会一户不落,如果您现在下来房管员敲门家里没人,会更麻烦,她弄不清楚这户到底有没有人居住。有的老人担心地问,检测结果什么时候出来,没有智能手机,不会查询怎么办?有的问孩子刚满月是否需要检测?有的说家中有瘫痪的老人出不了门怎么办,我们说确实行动不便的会有医生上门服务,但能下来现场检测的最好出来,因为医生不仅短缺劳累,如果入户每次需要更换防护服,反而会增加感染几率……        

上午10点左右,检测处的又增加了一个医生。排队的立刻变成两支队伍,志愿者明显紧张不够用,居委会在爱心志愿群紧急发布公告,昨夜2点多回去的志愿者尽快过来支援。


检测医生由一人变为两人,检测速度立刻快起来。按原来的通知顺序显然跟不上,很快排队的出现断档,居委会小静紧急通知物业,尽快通知后面住户快速过来检测。中间断了大约十几分钟,这中间发现一个问题,8号楼二单元尚没有人来,7号楼一单元却陆续过来。原来,通知时漏掉了。于是,接下来的就是两个楼两个单元一块儿检测,眼看到了中午1点多,被通知的住户吃完午饭都赶过来,乌央乌央的队伍,刺眼的车库光线。我站了5个多小时,腰酸背痛,扶着墙腿僵硬,感觉头晕眼花时,小秦来换我。

         
我回家换洗消毒,吃饭休息,因为下午不知道何时紧急缺人手。我们这支志愿者队伍20多人,不仅有在职党员、退休党员,还有退伍军人和大学生党员,其中有一个15岁的高一小男孩。他们年轻反应快,精力充沛,连续熬十几个小时不喊累,我从心里为他们点赞。

      
下午18:24,群管理茉莉艾特所有人,请求替班,我想着晚上有可能会很晚,煮了一块方便面吃了,换好衣服赶过去。替换在录入组贴标签的大姐,她已经累得伸不直腰。        此时已经进展到3号楼,也就是说还有大约720户就可以全部检测完毕。试剂瓶容量又有变化,从10人一组改为5人一组。我的工作是,协助小静录入时念信息、核对,把贴好编号的试剂瓶递给第一个被检测者,同时见缝插针将没有标号的试剂瓶贴好标签,按顺序放进盒子,备用两台电脑,大脑高度紧张,手指感觉不够用,其实就是担心搞错。


后续工作进展顺利,不知不觉到了晚上22点半。小静接到电话,说医生太累了该换班了,她把这两位大夫送出去,同时接另两位大夫进来。其实以当时剩余的人数看,如果坚持半个多小时,差不多就检测完了。但考虑到大夫的工作性质,谁也不能决定。结果是,在等后面大夫过程十分不快,眼看着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夫仍然没有来。


        
人群开始骚动,毕竟大半夜谁站着也不舒服,有的婴儿被妈妈抱着睡着了,稍大一点的孩子玩起父母的手机,有的人回家给年老体迈的父母搬来凳子。我们只好耐心解释,物业人员也来回解释,再等待一会,或许大夫很快就来了。
有人问,很快是多久?没有人知道。给居委会小静打电话,催问怎么办?眼瞅着天晚了,如果住户散去,医生真来了,半夜三更怎么再去通知人家?小静在电话中说,姐,我知道,我能想象到现场情况,我们正在全力和护士长协调,马上派人过去安抚。      

就这样,我们守着一群等待检测的人群,内心焦灼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表面看起来像和邻居拉家常一样。其实心知肚明都在等着医生的出现。 
    
大约半夜24点左右,替班的两位医生到岗。换防护服大约十几分钟,终于开始检测。或许是时间太晚了,也或许大家都累了,一个又一个人从身边走过,读身份证信息,输入信息,递试剂瓶,叮嘱交给医生……


终于,在1月8日零时58分42秒,检测完现场最后一名住户,我们的现场志愿服务工作圆满结束。      

昏黄的灯光下,我们拖着沉重疲惫的身体走回家,空旷的车库里异常安静,只听到鞋擦地面的声音。                

母亲是7日上午排队做的检测,当她看到现场这么多人时,不仅担心我没时间吃饭喝水,更担心人多拥挤易感染。我宽慰母亲,都是同一个小区的,大家都出不去,只要有一例,结果都是一样的。母亲明理,因为她知道,我姐作为医生,已经深入一线工作,比我做志愿者,更危险更辛苦。

两天一夜志愿服务,坚守”阵地”23个小时。在疫情当头,与其焦虑,不如付诸行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实,我知道,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工作人员更辛苦。她们有的已经连续六七天没回家了,大多时候方便面充饥。她们和我们一样,也有家人,也有牵挂。可是,也正是这许许多多有责任有爱心的平凡人默默付出,才能让更多的人平安团圆。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相信困难很快就会过去。

1月8日中午,我到门口扔垃圾,随手拍下午后的天空,瓦蓝瓦蓝的空中一丝云彩都没有,像写下这篇日记时的心情一样清澈高远。

(照片来自此次活动的志愿服务群,感谢。)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