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挣的钱,都被前辈们挣光了

 天承办公室 2022-06-22 发布于江苏

昨天小号记忆承载3的文章,怎么看越来越火的房车行业。

推出来之后,有很多房车的爱好者,提了很多反对意见。

看着意见很多,其实就一条,你们认为,房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我只是在不断地计较性价比。

你们说的那些事儿,我都理解,我也是85前,我太懂60后,70后,包括80后里面比较大的这一批,到底怎么想的。

16年前,我还是个实习生的时候,和CTO关于中国人消费观念的话题,讨论过一次。

他90年代出去的,06年刚从美国回来,此前有小十年都不了解国内市场了。他跟我们说,咱们公司的流媒体服务器,有很多应用场景,哪怕卖给运营商,人家做个防火墙服务,保护客户的网络安全,每人每月收15块,不贵吧?

我就跟他说,太贵了。

是当时中国人还没钱吗?不是的,是你设计的应用场景与当时市场的消费理念不对路。

我记得那一年,某个那会儿很有名,现在已经没人记得的野路子的手机厂商,搞什么鲨鱼皮的手机。

一款手机卖好几千,销量很好。

你想想看什么叫个鲨鱼皮的手机?无非就是手机壳嘛,直接给你贴上去了。

他为什么能成功?因为抓住了当时人们的消费理念。

我当时举过一个例子,你看夏普,那时候距离夏普被富士康收购还有十年。夏普的屏,是很清晰的,可是卖得并不好。

为什么不好?因为产品的价值体现的不对路数。

你清晰没用的,消费者要的是大,在当时,同样的价钱,消费者宁愿买一块特别大,不清晰的屏,也不愿意买你家不够大,但是很清晰的屏。

人家就不是用来看的,人家是摆在客厅里,有排面的。

所以我当年开玩笑,我说那东西大屏就够了,能不能亮都不重要,反正客户买的是面子,不是里子。

你后来也可以看到,夏普16年的时候被富士康收了。

房车这东西,对于85前的人来说,是一种情怀。

就像我和我老婆当年去横店玩的时候,人家都说香港街没啥看头,但我们还是很喜欢。

因为我们小时候,香港就意味着有钱,香港人都是老板,反正那会儿大家都这么认为。

你想想当年那个词儿,洋气。

买衣服为啥要把自己打扮得洋气?洋气就是好嘛,那时候就这个消费观念。

那么在这样的潜意识中,房车的作用可不是我那天说的,主要是为了省酒店住宿的钱。而成了一种什么?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洋气的生活方式。

人都是这样的,小时候我没有,长大了,赚了钱,想要圆儿时的梦,美国人有的,我也要有。这是一种消费理念。

这种理念,从00年到20年,非常普遍。

你去看中国最发达的两个区域,珠三角和长三角,以及被他们夹在中间沿海的福建。

你沿着海岸线走走,去这些省份看看,会发现路两旁的村庄,拔地而起的各种别墅,庄园,大house,矮的4层,高的十几层。

咱们动动脑筋,这家人什么规模,需要住十几层楼的房子?

你那是高速路两旁的宅基地,附近就是农田,你盖十几层,总不可能是为了当旅馆吧?

附近也没有景点,你当旅馆也得有客人呀。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前面说的,心理需要。

不是你的眼睛需要一张大屏,你没那么瞎,你真瞎了,给你整个100寸的屏幕,你也看不见。

你需要的不是自己看见,而是被人看见。

理解这个市场需求吗?被人看见。

房子盖到十几层,家里只有几口人,而且常年在外不回村,那就不是为了住的,是为了给邻居看的。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房子的外立面都特别拉风,什么罗马柱,动辄十几米高,什么穹顶,有的像教堂一样,上面有根避雷针,直插云霄。

你真走进去看,没有装修,毛坯的,就那么凑合着住。这些年好了,慢慢地,里面的装修也豪华起来了。十多年前,你走进去,很多里面就是毛坯的状态。

这充分说明了我的判断,那不是自己的需求,那是一种被看见的需求。所以外立面要拉风,里面无所谓。

在这二十年中,这种需求体现在很多市场中。

你比如BBA。

卖得最好的就是BBA,为什么?

BBA的性价比一点也不高,但是在豪车序列里,它的认识度很高。

你开辆BBA回村,大家都说,隔壁老王家的出息了,你瞧,BBA都开上了。

你开辆更贵的,也许性能很好,内饰很好,驾驶体验感很好,问题是,这牌子大家不知道。

你白买了,好钢,要用在刀鞘上。

你没听错,好钢,要用在刀鞘上,因为你就没有拔出来的机会,人家看的就只是鞘。

所以在这样一个消费时期,比的就是数字。

你家盖了四层?我家盖十四层。你家买车花了40万?我家买车花了140万。

至于140万到底买了个啥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比大小。

我当年跟自己的历任老板都阐述过这种消费理念,包括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身为产品经理,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打造产品,迎合这种消费理念。

换句话说,我不是产品经理,我是面子经理。我卖的本来就不是产品,是面子。

怎么才能把成本5万块的东西卖到500万?

很简单,只要给里面增加495万的面子。

问题是,这种赚钱模式,或者说,这种市场模式,是有周期的。

四十年前,日本女人也很喜欢拎个LV的,大家都攀比,今天还有吗?没有了。

这种市场机会在消失,消费者的理念在变化,游戏的玩法当然要改变。

你用我当年玩剩下的老套路去忽悠今天这帮年轻的消费者,不管用了。

不管用的原因很多。

从长期看,现在的90后,00后,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没有那么高。他们觉得买房定居压力都很大。花一辈子的时间工作,在大城市里买一套房,压力都很大。

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攀比的欲望。

人的欲望是受预期左右的,你预期自己将来挣得更多,就不会在乎当下花几个钱。

反过来,如果你对未来预期不是很好,这本身就会抑制消费需求。更不要说什么攀比的面子需求。

那么从短期原因来看,这几年的疫情,把这个必然发生的市场消费模式的转向,更加突出地展现出来了。

没有这场疫情,消费理念也会转变。但是有了疫情,让你的感觉像是一下子,季节变换了。

人们开始越来越趋向于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我花了钱,得到了什么,而不是别人觉得我得到了什么。

聊房车那天,还有人补充,跟我说,房车上随时可以上厕所。

这个没意义的。

你想,如果在行驶途中,你有上厕所的需求,难道驾驶员没有?只要驾驶员有,那总有去加油站的时候,大家都有上厕所的机会。

更何况,你上过的厕所,难道不是你打扫么?所以房车上的厕所利用率极低,大家都是到了房车营地之后,用别人家的,而不是自己车上的。

你看到了,很斤斤计较对吧?这就是今天的消费者。

他买辆房车,落地贬值十几万,心里想想,有这钱,我能住好多次五星级酒店,想想就犹豫了。

今天的SUV也是这样。很多卖车的人觉得,消费者不懂,不懂自家产品的定位。

不是他不懂你的定位,而是你不懂他的需求。

你是准备开发5款车型去覆盖5个不同的场景,问题是,消费者没有打算付5份的钱。

他想要的是,既要又要也要还要。

希望车身大,驾驶位高,视野好,敞亮,后备箱大,带全家人旅行方便,希望有雪地模式,坑路模式,希望满足越野功能。

可是与此同时,也希望车身的风阻小,油耗小,经济,省钱,在市区里开驾驶体验好,停车还得方便。

很多需求是矛盾的,如果让做技术的人来看。问题在于,这就是当下的消费市场。

你得真的去解决客户使用场景下的痛点,难点,而不是像十多年前的产品经理一样去套路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