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文章,蹭一下最近的热片《后来的我们》。没有去电影院看,只是百度了解了一下剧情:方小晓与林见清,在春运归乡的火车上初识,从相知相爱再到成为彼此的回忆,十年后男女主角再次相见,结果,“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看到这里,我大致就明白了电影的主题,以及要表现的东西。时过境迁,人心成长,感念犹深。就如同,我们对麦田的守望,对春天的守望,对生活的守望,曾经与过去,以前与后来,这种守望是不是在悄然变化?由此,我想起了童年。 五月,是老家的黄金耕种期,也是我童年最热烈的守望季。 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土地,经过农民们“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的经营,冒出了嫩嫩的新芽,毛茸茸的绿色无边无际,可爱至极。每棵青苗都是一个生命,都是农民心窝子里的爱。小苗出来的时候,爷爷常蹲到田边,用手小心翼翼的拨弄着,看颜色、看高矮,苗长得好,心情就好,乐呵呵的,坐在地陇上抽袋烟,好像这新苗是从爷爷的目光中长出来的。那时,谁家的禾苗出得整齐,出得匀称,都是件荣耀的事儿。在田间地头,随处能见“十枝五枝花”,“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人们叫不出花的名字来。它们样子很羞涩,红的带着妩媚,粉的夹杂白嫩,黄的有些清秀,虽不是名门贵种,但那顽强的向上向美向太阳的劲儿却值得称赞,洋洋洒洒的点缀在春姑娘绿色裙裾上,存在感尤其强烈。 小时候,我喜欢在这个季节往田里疯跑。大人扶着犁,吆喝着牲口,我煞有介事的跟在身后,追着犁铧。犁铧像是田里的铁龙,用着倔劲不知疲惫的泛起喧土,开始给大地挠痒痒,在大地雄浑的脊背上梳理出一道道整齐的纹路。犁铧掀起的土很松软,鞋子踩上去,深一脚浅一脚的。一只脚马上被松土淹没,另一只脚赶紧踩下去,把那只快要被淹没的“救”出来,半天下来,我累得够呛,鞋子上也全是泥土,灰呼呼的,就好像没穿一样,回到家,当然逃不了母亲的责骂。那个不知道羞耻的年纪,一点记性都没有,责骂是没关系的,第二天又跑到田里去了。我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在田里跑着,弱小的身影,可能跟犁的扶手差不多的高度,我那时很幼稚的想,种子在泥土里可以生长,而我呢,在田里跑上几遭,迎着春风,踩着泥土,沾着犁铧的地气,肯定也会跟着生长的。 我每天在田里奔跑,每天都在守望。我守望着禾苗,盼禾苗绿起来,我守望着田野,盼这片乐园让我更加快乐,我守望着自己,盼自己长得高大、长得威猛、长得有力气,能驾驭骏马,能扶稳犁铧,能亲手耕种这片大地。 后来,我根据这个场景创作了一首小诗: 《我把童年种进了麦田》 小时候 每到春天 我常追着耕犁 一垄一垄的 呼吸着春风 跑跑颠颠 大人把种子埋入土地 我悄悄的 把童年种进了麦田 长大了 我常在 城市的黑夜 任灵魂潜入 温润的大地 寻找埋在土里的童年 每次都失落而归 惟有 遍野的麦穗 满树的鸣蝉 母亲告诉我: 童年早已 破土而出 长成了最大的风景 住进她心中的港湾 她每天守望, 我每天思念。 我在守望,母亲在守望,五月的春风春雨也在守望,守望着大地上的一切生灵。 五月的春风柔和。刚开春的时候,风沙特别大,一出门,满身是土。但五月的春风一改这暴虐本色,轻柔至极。柔的像是婴儿的小手,触在脸上,柔进心头。这柔和的春风也吹来了春的味道,那味道是孩子们换上轻便衣服,在土里撒丫子玩儿的汗味;是小姑娘解开纱巾,脸上涂抹的胭脂味;是妈妈翻炒土鸡蛋,满院子飘着的葱花味。春风,吹呀吹,把小学课间操的广播声吹到村子的每个角落,多么标准的节拍,多么轻松的旋律,多么振奋的力量,男人们放下手中的锹或锄,聚拢到一起,算是课间休息。无论如何,身体也扭不起来了,只好让那颗朴素的心随着春风偷偷舞动,融入这欢快的春天。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春雨最大的特点就是悄无声息。行人走在其中,不用打伞,雨丝细腻绵软,如同牛毛,落在头发上、汗毛上、衣服上,悄悄的,薄薄的,轻轻的,很难打湿皮肤。结果,这雨下了半天,身上还没什么感觉。刚长出的新苗,抻着脖子,伸出小嘴,恨不得从土壤里蹦出来,不解渴的吮吸着来自大自然的“奶水”。春雨落在泥土里,地皮湿嘟嘟的,泥土的味道混合着草木气息,更加清新了,随春风扩散,渗到了方方正正的小院里,流到了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雨雾中,青砖、红瓦、电线杆,焕然一新,精神抖擞的欣赏着“一树一树的花开”,听着“燕子在梁间呢喃”。 后来的我,离开家乡多年,从童年长成了中年,个子高了,身体壮了,思想也丰富了,可心境却复杂疲累了。我在一个满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城市里,守望着手心里少得可怜的铜臭,守望着满是雾霾的天空,守望着缺少星星和月亮的夜晚。 我想起了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里的一段话,“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默诵着这段话。我突然感到,那是一样的麦田,不一样的守望。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份心安,离不开那份残存在记忆中的——童年对麦田的守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