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去参观故宫。故宫被雨水洗刷一新,雕栏玉砌光彩夺目,宛若刚刚落成,迎接八方游客的朝拜。白天舟车劳顿,傍晚稍作休息,竟然一觉睡到了掌灯。刚准备出门转转,无意中听到外面淅淅沥沥的声音,莫非下雨了?我抱怨帘子挡的太严实,窗子封的太厚实,让我差点错过一场北京的秋雨。我边走边想,这雨来的真及时。白天我还在感慨北京的秋天没什么模样,依旧绿依旧热依旧像个夏天。朋友对我说,这两天是秋老虎。我说,来场雨就好了。 我喜欢看雨丝线般的下落,触摸着肌肤,遇到头发、眼睛、鼻梁、嘴巴,它都不会留恋,执意向下流淌。或许,大地才是它的归宿,泥土是它的挚爱。我喜欢雨那种骨子里的孤傲,从天而降,经历几重云天,在落到人间前的一分一秒一毫,都在保持着冰清玉洁的通透和清爽。下落后,雨接触了泥土、草木、花朵,接触了浑浊的俗世,一刹那一瞬间,雨滴与万物即融即合,毫无矫揉做作之情,除了湿漉漉的痕迹,找不出它的任何形状与颜色,留下的尽是人间的温和。京城最大的气质就是厚重。随处可见的青砖黛瓦,写满了时光的印记,雕刻着尘世的沧桑。踏着青砖望着黛瓦就感觉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一场夜雨,洗尽燥热与污浊,让它们焕发崭新的姿态。这姿态是遗世而独立,是落寞又繁华,是清雅带洒脱。 街头行人匆忙,车轮飞快,雨中的霓虹也模糊了不少。惟有古老的城墙河池,精致的园林别院,苍翠的山峦叠嶂,毫无躲闪,从容淡定,尽享着大自然的沐浴。所有的景物都在哗哗的雨声中窃窃私语,是啊,这世上只有它们有资格“细数千家风月,笑谈万古乾坤”。今夜,它们一定像我一样不忍心在如此丰盛华美的土地上睡去,要尽情吮吸皇城的气脉,思索历史的影踪。一座承载了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对这样的雨夜肯定不以为奇。京城经历了太多太多的雨夜,在太多太多的雨夜又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雨夜,东篱先生马致远,在默念《天净沙·秋思》之后,转身坐定,望着窗外湿漉漉的世界,泼墨挥毫,写下了“蔷薇露,荷叶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在这样一个雨夜,万历首辅张居正,在百忙之中,轻车简从,来到了崇文门东城角的泡子河,这一带密布十几座名园,飞红舞翠,笙歌不绝。叔大径直走入了积香庐,在这里他见到了久别的玉娘,听着幽怨的琵琶声,发出了“吴侬软语,痛哉斯情”的感叹。在这样一个雨夜,康熙大帝案牍明如火,正在连夜批阅奏折,总理朝政,但他因三藩之乱心绪不宁,表情凝滞,坐立不安,索性搁笔案前,呷一口茶,开窗迎风雨,夺目望京城。在这样一个雨夜,自称改稿奴才的老舍,就着昏黄的灯光,在《四世同堂》里说道,“秋给北平的城郊带来萧瑟,使它变成触目都是秋色,一点也不像一个大都市的外围了。”雨,随心所欲的下着,漫天遍野,不顾都市的万家灯火,不顾时光的彻夜不眠,不顾游子的辗转漂泊。雨,并不在意自己落在了京城重地,它绝不觊觎这份名利。它的本性就是趋附于大地,抚触每一寸山河,几百年几千年都未曾变过。只是我有缘在京城与秋雨偶遇罢了。“秋雨弥空,冷侵窗户琴书润”。我回到房间,端坐窗前,听一首音乐,读一本书,听着雨声,静静体味那一点久违的秋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