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 ![]() ![]() 陌上闲云,细数千家风和月 阡头野话,笑谈万古乾与坤 ![]() 昨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六。据说,月亮最圆的日子在今天。 虽然“十五月亮十六圆”是句古谚,但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事实也基本如此。 ![]() 据统计,从1951年到2050年这100年中,有39次中秋节的月亮是“十五圆”,48次中秋节的月亮是“十六圆”,还有13次是“十七圆”。 怎么样,当人们在中秋佳节欢庆团圆的时候,月亮有时却不太给力,偷偷摸摸在第二天圆。 这里,咱们不从科学方面去谈,只是想说一个小观点,事情只会趋于完美,不会十全十美。 《墨子》讲到:“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意思是,再甘甜的瓜,瓜蒂都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这和“金无足赤“一个道理。 “金无足赤“要从古书中对金子的成色记载来说明: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中《金铁论·金》:“古云:金怕石头银怕火。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色为足色金也。”也就是说,黄金含金量不同则呈现的颜色不同,含金十成则呈赤色,因而“足赤”就是“足金”。直到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提取出百分之百的纯金,所以说“金无足赤”。 ![]() 余秋雨在《废墟》中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一种事物过于完美,就给人不真实,就脱离了大众的实际,与人们意念中的感觉不切合。很多时候,正因不完美才会更美,就像断臂维纳斯。尽管维纳斯是残缺的,断了一只手臂,仍凝聚了人体形象美的魅力,"人体由于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个圆球,一个表面有凹陷,生来不完美,一个表面圆润光滑,非常完美。 一天,它们开始了一场旅行。身体有凹陷的球,滚动时很慢,路上有足够的时间享受细雨的滋润,阳光的抚摸,花香的慰藉,旅途非常充实。那个完美的球,则是一滚而过,一下子就到了终点。当它们碰面时,不完美的圆球对旅途见闻侃侃而谈,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而那个表面完美的圆球在一旁目瞪口呆,竟然羡慕起“不完美”了。 ![]() 季羡林先生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现实中,我们要习惯不完美。只有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只有在不完美中,人们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不完美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醒,而完美往往是“高处不胜寒”的迷惘。 ![]() 过失与缺憾本就是人生的一大组成部分,只有经历过无数次的过失与缺憾,才能在风雨之后看到彩虹。 接受不完美,就有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洒脱,就有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就有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 接受不完美,是生存的智慧,是营造快乐人生的法宝。善于接受不完美者,必定会处处逢缘,幸福人生。 为什么我们还常常听到有人说,“完美解决问题”,“这个人的生活很完美”,“Perfect”等“完美”之说呢?其实,很简单,怀着一颗感恩、珍惜、包容的心去待人处事看自己,就会有很多“完美”的存在。 ![]() 就像中秋节,不一定非得去考究到底哪天的月亮最圆最亮最完美。过节就是个仪式。只要有颗漂亮的心,月亮天天圆滚滚,生活天天美滋滋,也就是“心圆,月自圆”。 再者说,专家讲了,八月十五与八月十六的月亮一样的“珠圆玉润”,人们的肉眼看不出任何差别,开心赏月,好好过节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