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命田里保命粮

 公众号陌上闲云 2022-06-22 发布于湖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陌上闲云,细数千家风和月


阡头野话,笑谈万古乾与坤

看了文章《中国靠什么养活14亿人》,热泪盈眶。

中国,家大业大人口多。最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和6.4%的淡水资源,养育着世界近1/5的人口;以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和95%的粮食自给率,从容保持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就像文中所说“从'四万万人都要有饭吃'到'近14亿人吃不完',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能体会这条饱腹之路上的酸、甜、苦、辣。”

“民以食为天”。解决了粮食问题,就解决了天大的问题。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种粮、育粮、收粮、卖粮都有真切的记忆和独特的情感。

我们村子地处平原,人均分地三亩左右。我家三口人勉强分到十亩。后来,我到外面读书,跟同学家对比,发现我们那儿的田不算少,而且土质较好,还可以浇灌,收成不错。同学家的田多数是山地,基本上靠天收,生活可能会更难。

爸爸常跟我说,分的田叫保命田,一定得种好,要不就没粮食吃了。这粮食就是保命粮。

田里最常见的农作物就是玉米,其次是谷子和高粱。

我现在很少吃玉米、小米、高粱,不是不喜欢,而是小时候吃的太多了,甚至有点吃伤了。但我很感激这些食物,让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知道了人生的困苦。

就拿玉米来说。

九十年代初,信息十分闭塞,村里没什么对外交流,市场经济刚起步,尚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加上农民天生的小农意识和自保思想,可能是土质适合玉米生长的原因,家家户户大面积种玉米,想有点余粮卖点钱。

可那些年,玉米价格偏偏很低,几分钱最高一毛钱一斤,扣除交公粮部分,农民拿到手的,除了开支成本,基本上没什么余钱了。

没余钱,就不能去市场购买更多其它的食物,比如日思夜想的大米、白面。家里餐桌上的主食就是玉米。

完整的玉米棒子可以蒸煮,熟了直接啃着吃。

把玉米粒从穗子上搓下来,就可以炒爆米花。北方的冬天白昼时间很短,农村一般只吃两顿饭,饿了就吃点算是零食,带到学校就是课间餐了。那时同学们会互相品尝,有的爆米花做的特别好,非常受欢迎。

玉米粒稍一加工,基本上一分为二的时候,就是玉米碴,可以熬粥。再深加工碎一点,就可以熬糊糊。如果再深一点,就磨成玉米面了,就可以贴饼子,可以包饺子。

冬天,主食常用玉米面包饺子。因为玉米面比较粗,不像白面那样细腻,适合做大一点的饺子,一般用白菜或酸菜做馅,蒸着吃,味道不至于太枯燥。

瞧,玉米有那么多吃法,不同的加工工序就有不同的食材产出,不同的做法就有不同的味道。

那些年,有近十年的光景,家里的一日三餐都是以粗粮为主。保命田里的保命粮,让我们慢慢捱过了生活的寒冬。虽然吃够了吃腻了,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从来不叫苦。因为有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国有国的难处、家有家的辛酸,凡事都要向前看,这让我们逐渐坚定了“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信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实力也不断增强,这直接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上。村子里翻修了农田水利工程、实现了耕种收割机械化作业、加强了乡村环境治理,延续了几千年的交皇粮制度也取消了,年轻人进城务工也有了政策保障,农村的生活实现了温饱,整体趋近了小康水平。

如今,在农村,主食早已变成了大米白面,鱼和肉也是家常便菜了。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年节的期望越来越小。玉米、小米这些粗粮反而成了稀罕物,成了忆苦思甜的时代纪念了。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在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里,透露着国家与个人关系最本质、最朴素的认知。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四方田野之上,正见出一派收获的希望。”

未来,中国一定会在美丽而宽广、神奇而辽阔的沃土上,深耕厚植结硕果,砥砺前行谱新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