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吹笙

 公众号陌上闲云 2022-06-22 发布于湖南
把生活的流水账记成岁月的散文诗


夕阳半卧远山。

光芒布施于高楼大厦,斜穿于车水马龙后,丝毫没有金黄之说,气色颓唐黯淡。加上遥看有、近却无的烟霾笼罩,光线疲乏无力,没精打采。

此地繁华,往来者众。
一位老人,坐在路边乞讨。双手合拢抱膝,左顾右盼。看得出,生活窘迫。但窘迫之境还不至于皮包骨头,其状态尚佳,神色亦可。若身前没有那只装零钱的盆钵,定看不出在乞讨,倒是像欣赏落日余晖的老者。奈何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生意”惨淡。
向前,不出十仗远,还有一位“乞讨”老人。但风格迥异。老人发髻高束,盘腿端坐,正埋头吹笙。曲调幽怨,抑扬顿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顿时觉悟,夕阳失色,乃此笙歌所致。
游人过路,歇脚围观,不时施舍。但老者依旧颔首,摇晃发髻,只顾吹笙,似沉浸于笙歌之乐,不能自拔。细观静听,毫无乞讨模样。
对比之下,前一老者是乞讨,靠艰难谋同情;后一老者则是卖艺,靠技艺求打赏。
路人之心,亦有所向,清一色支持吹笙老者。
艺,才是立身养命之本。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讲:“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会办报,会演戏,会唱歌,会画图,或者甚至于会说相声,都可以作为傍身的资格。”生活不易,全靠演技。所谓的演技,也是傍身之艺。说的再广博一点,能谋生的劳动都算作“艺”,譬如,工人做工靠技术,农民种地靠辛劳,皆体现了“艺”的内涵与精神。
有了“艺”,就有了独立人格。人活一世,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都得活出个自己模样来,活出个尊严来。卑躬屈膝,免冠叩首,乞食讨饭,自在的是身,不自在的是心。

并非嘲笑乞讨。生活艰辛,都有为难着窄、捉襟见肘之时,乞讨并不可耻。但越是如此越要奋起直追,绝地反击。毕竟,靠别人同情施舍不是久长之计。若能静坐路边,便可赚的盆满钵满,那也是本事,也算一“艺”,这实属梦幻。
想起被奉为丐帮老祖的伍子胥,当年来到吴国都城苏州,早已身无分文,只好席地而坐,吹箫乞食。严格讲,伍子胥不算乞丐,他是靠卖艺求生。
还是谋个手艺,生活才稳当。
乞讨老者似乎也闻听笙乐之趣,携碗向前。十仗距离,不在话下。一曲未了,便挤入人群,凑个热闹。
“道不同,不相为谋。”吹笙老者,果断收音,径自走人。
此时,夕阳沉没,华灯初上。在笙乐袅袅余音中,路人散去,惟留年老乞丐四处张望,其状惶惶然。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可否小改一下:日暮笙歌收拾去,人生百态随风流。
(*文中插图来源网络)

扫描关注
轻松阅读

我就知道您“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