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光深深,深几许

 公众号陌上闲云 2022-06-22 发布于湖南
把生活的流水账记成岁月的散文诗

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女孩,背着书包,随众人挤进车厢,贴门站立。

孩子稚嫩的脸庞写满了文静。但文静中又略带一丝不安。

车门尚未关闭,她向外看。一位中年妇女站在门口,目光坚定,朝她微笑。应该是她的母亲。

“叮叮叮”,车门即将关闭的提示音响了。中年妇女马上向小女孩伸出一个大拇指。女孩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意,似含苞待放。

“大拇指”的含义,不难理解:小孩独自坐地铁上学,母亲把她送到站,鼓励她:勇敢一点!

车门关了。恰好这时,对面列车进站。瞬间,中年妇女麻利转身,奔向对面列车。

哦,明白了,母亲要坐的地铁,正好跟女儿反方向。

她的麻利转身给我很大触动。没转身前,她的主要角色是母亲,淡然从容,让女儿在陌生且拥堵的车厢内不慌不乱,坚定前行。转身的一刹那,她表现出上班一族惯有的特征:脚步匆忙,争分夺秒。正值早高峰,错过一班列车就可能迟到。

两列车相距十米左右,很近。中年妇女三步并作两步,赶上车了,立在车门处。

透过车窗玻璃,我发现,她紧盯我们的车厢,寻找女儿,想目送孩子离开。不巧的是,女孩娇小的身躯被车门挡住了。

我想跟小女孩换个位置,告诉她,妈妈在对面车厢看你呢。但来不及了,列车开动了。

在列车从启动到驶出车站的几秒钟内,对面的车厢尚未关门,中年妇女依旧目光坚定,望着女儿乘坐的列车疾驰而去。

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问题,人的肉眼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到底能看多远呢?通常的说法是,如果假设所看物体是一支蜡烛的话,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当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人仍可以在27公里远的地方发现这支蜡烛。瞧,肉眼可视距离还是很远的。

然而,肉眼有个短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随便一个小东西横在眼前,目之所及便会发生很大变化。

刚说到的那位母亲,她肯定清楚,女儿站在车厢门口中间,一关门就看不见了。但她依旧张望她的目光,并非如电如炬,亦不似秋水寒星,更不如宝珠美玉,是极其平凡普通的。但在平凡与普通之间,写满了不舍和怜爱

想起一位老首长的故事。1972年,老首长去当兵。临走那天,母亲把他送上火车。火车开动后,母亲紧赶慢赶,跑到附近的一座小山上,爬到最高处,深情的望着,目送儿子乘坐的列车从塞北开往岭南。1976年,老首长到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数月没给家里回信。父母极度惦念,终日望向南方,热切期盼有“信”南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父母对孩子的目光,是从心底流露出的人间真情,其视域范围,宛若星辰大海般宽广无垠,不会因任何物理阻隔而受限。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所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指龙应台的儿子)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不论孩子在哪里,不论孩子走多远,都走不出父母的目光。很多时候,父母朝着孩子远去的方向,望一望,会觉得安心一点,并以此收获些许的情感慰藉。

生活中,除了父母的目光,还有很多很多。人与人相处,很多时候要靠“眉目传情”,“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的凄凉伤感,“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的温婉缱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味绵绵,“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的惆怅哀怨,都是目光在表达深情。

目光是有深度的。若问:目光深深,深几许?或许,唯有真情,始知之。


扫描关注
轻松阅读

我就知道您“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